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理论书籍 > 中医临床 > 中医内科教材第七版 > 第二章 心系病证
编号:10710362
第一节 心悸
http://www.100md.com 《中医内科教材第七版》
定义,历史沿革,1.关于病名:,2.关于病因病机:《内经》,《诸病源候论》,《京岳全书·怔忡惊恐》,《丹溪心法·惊悸怔忡》,《医林改错》,3.关于治疗,《金贵要略》,《证治汇补,惊悸怔忡》:,范围,病因病机
     定义

    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一般多呈反复发作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而发作,且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

    病情较轻者—惊悸,病情较重者—怔忡,可呈持续性。

    历史沿革

    1.关于病名:《内经》有惊、惕、惊骇、惊惑、惊躁等名称,《金贵要略》和《伤寒论》中称“惊悸”、“心动悸”、“心中悸”、“心下悸”。宋·严用和《济生方》首次提出“怔忡”之病名

    2.关于病因病机:《内经》认为病因为宗气外泄,心脉不通,突受惊恐,复感外邪等。《素问·平人气象论》:“……左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素问·举痛论》:“惊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也”。《素问·痹论》:“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

    《诸病源候论》:外感、情志失调:“风惊悸者,由体虚,心气不足,心之府为风邪所乘,或恐悸忧迫,令心气虚,亦受于风邪,风邪搏于心,则惊不自安,惊不已,则悸动不定”。

    唐宋以后医家对心悸的认识,一般有以下几种:

    认为心悸为水停于心下所致:宋·陈无择:“五饮停蓄,闭于中脘,使人惊悸,属饮家。”

    认为心悸是水停于心下及心气虚所致:成无己:“心悸之由,不越二种,一者气虚也,二者停饮也。”

    情志所致:宋·杨士赢:“夫惊悸者,心虚胆怯之所致也。”

    张京岳《京岳全书·怔忡惊恐》认为怔忡由阴虚劳损所致。

    心血不足加痰郁:清·李用粹:“心血一虚,神气失守,神去则舍空,舍空则郁而成痰,痰居心位,此惊悸之所肇端也。”《丹溪心法·惊悸怔忡》也责之虚与痰:“惊悸者血虚,惊悸有时,从朱砂安神丸”;“怔忡者血虚,怔忡无时,血少者多,有思虑便动属虚,时作时止,痰因火动。”

    清·王清任《医林改错》强调瘀血内阻导致心悸怔忡。

    3.关于治疗

    《金贵要略》提出了基本治则,并以炙甘草汤治疗“心动悸,脉结代”,为后世医家所沿用。

    《诸病源候论》强调应用气功治疗。

    清·李用粹《证治汇补·惊悸怔忡》:“痰则豁痰定惊,饮则逐水蠲饮,血虚者调养心血,气虚者和平心气,痰结者降下之,气郁者舒畅之,阴火上炎者,治其肾则心悸自已,若外物卒惊,宜行镇重。”

    王清任首倡活血化瘀治疗本病,以血府逐瘀汤治疗本病有殊效:“心跳心慌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2628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