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中华名医 > 名老中医之路
编号:10710506
陈苏生:回顾与前瞻
http://www.100md.com 2005年8月25日
     上海市卢湾区中心医院顾问陈苏生

    【作者简介】陈苏生(1908~),江苏武进人,从事中医工作五十余年。医自师授,曾就学于同乡沈仲芳、海宁钟符卿、山阴祝味菊诸名家。解放前曾任上海盐务总局医官、交通大学、大同大学校医。解放后历任上海市卫生工作者协会常委,上海市中医学会内科学会常委,嵩山区第二联合诊所所长,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编审兼任第一届西学中研究班教授,全国中医学术研究委员会委员等职。治学勤于思考,重视实践,对许多问题有独到见解。主要著作有《伤寒质难》等。

    颠沛流离创业维艰我三岁丧父,十五岁丧母,孤苦零丁.就养于姨274

    母家。十六岁做油坊学徒,得"肺痨",消瘦咳血,久不已。姨母曰:"尔三代单丁,尔祖尔父死于是。今孱弱如斯,求学有困难。盍学医以求自存欤?"因介绍给上海名幼科沈仲芳之门,半工半读。未及一年,得"软脚疯",脚软不能步履,邻医针灸治之愈。未几又得伤寒病,高烧旬余不解,一病几不起,名医薛逸山治之愈。由是体会到"医乃仁术',足以活人,亦是以防病,从此树立了把学医当怍终身职业的志愿。在从师学医三年中,除诵读老师指定的《内经知要》、《汤头歌诀》、《药性赋》和《幼科痘疹金镜录》以外,还得学习毛笔字,学写笔记,荏苒三年,期满回常州故里,半耕半医。虽然乡间缺医少药,但由于我初出茅庐,求诊的人不多。即使有,亦因贫穷无力买药而自动停诊停药,因此疗效成绩,几等于零,医务收入,亦几等于零。加上年岁荒歉,生活无着,不得不背乡离井,再来上海谋生,由亲戚介绍进入一家精盐公司,当上一名小职员,专司瞎写呈文信稿等工作。
, 百拇医药
    微薄的工资,仅是{胡口,遑论顾家。但既有柄身之处,终究难忘自己本身的业务。好在余闲时多,于是重理旧日医籍,致力于叶天士《温热论》、王盂英《温热经纬》、吴鞠通《温病条辨R之学,顺便给公司中小职员工友等治些不很重要的疾病。初亦有效,未尝不斤斤自喜。偶然有一次机会,获得了董事长钟符卿老先生的青睐,收我为门生,于是我第二次再理

    1日业。

    钟老师原是逊清名士,官于蜀,有政声,其医术在JIl中有神明之颂。其学得之海盐陆介山先生(陆著有"内外证通用方》),其处方淳朴沉重,和沈师的轻巧灵活,大相径庭。无何,精盐公司营业失败,上海居,大不易,我又得过着颠沛流离之苦。钟师念我所学未成,促我向上海市卫生局考试开业。考试成绩名列前茅,钟师大喜,斥资为我开业行医,请章太炎先生为我写招牌,登报介绍,并将自己的病人亲友,介绍我治疗,以扩大营业面。耗鞔三年,方始立定了脚跟。

    寻师访友追求真理
, 百拇医药
    在旧社会的上海滩,要想打开出路,真是淡何容易。要维持一个八口之家,如果没有真实功夫,很难拉得住病家。"优胜劣败",关键在于怎样提高疗效。除了在书本上找求自己需要的东西外,我也尝通阅了王冰注《黄帝内经》全文,又把杨上善的(<黄帝内经太素》综合起来对照。也曾浏览金元四大家著作和《景岳全书p以及俞根初《通俗伤寒论》。有的地方,古令无殊;有的地方,互相矛盾。自己缺少鉴别能力,真是莫衷一是。于是,产生了寻师访友的念头。在良师益友中,我结识了徐相任、程门雪、陆渊雷、章次

    公、徐衡之、叶劲秋、祝怀萱和现令尚健在的张赞臣、姜春华等,对我帮助很大。

    一几三七年,我嵌靠的姨丈得了伤寒病,当时我已经头角峥嵘,薄负虚名,因为叨在至亲,所以义不容辞地担当了医疗重任。开首方,根据自己熟习的一套,先与辛散宣解,汗出热不减。照我的经验,知道此病不易速愈。为了审慎起见,延聘当时某大名医前来诊治。他认为姨丈是阴虚体质,汗多伤阴,邪热反炽,所以主张滋清。大家因为他是大名医,据说他有断生断死的本领,方案相当漂亮,所以我亦赞同他的措施。可是一天天的诊治,病况一天天恶化,从烦躁到谵语剐昏迷,他说这是一个历程,他预料以后应当恶化到如何程度,然后可以转逆为安。大家信任他,我也信任他。在痫的第十天,病态不火妙,神志晦涩,呼吸浅表,时时有赋脱之象,连忙拨号请他。他还说这是"转",一"转"就有希望的,并嘱我们不要慌张,说完匆匆就走。医生刚送出门,里面已哭声嚎啕。素称强健无病的老人家,就此与世长辞了。这次的经验,使我对于"名医"的话,产生了基本的动摇;对所学曲一套,也产生了莫名其妙的怀疑。
, 百拇医药
    不幸的书,真会接二崖三的发生。在姨_业亡散的第二星期,承继父业的大表兄也得了这病I不到一年,第二个表兄义得了这病,情况和姨丈一个路子,都是我挡了一个头阵,也都延聘了当地"名医"、"专

    家",或西医会诊,但都失败了。奇怪的是他们都有一套说明自已不错的理论,而且引经据典,凿凿可信,但事实部无一兑现。

    在短短的时期中,我经历了三次教训,眼看那责大任重的三位当家人,在医生与病魔的合作下,半推半送地一总结束了辉煌的前程,把殷实的家业垮了一F来。新年里照例要去拜年,丝然我接二连三的失败,常常负疚在心,可是又不能不去。去了听那两代孤寡的悲恸,真使我局促不安,不知如何是好!从此以后,我经常扪心自问,一个掌握生杀之权的医生,如果单单为了养身肥家,而不能救夭横,将何以医为?似我姨丈一家惨遭病魔丧身的人,垒国将有多少?l

    为了寻找真理,我着实费了一番功夫。听樽人家说,上海名医徐小圃先生,治小儿病有特长,其用药和我沈老师不一样,且有独到之处。我和徐守五同志凭符铁年先生的介绍,前去学习l临诊。去了几次,终是莫名其用药的所以然。后来探知徐小圃先生的用药,是受了祝味菊先生的影响。祝先生以擅用附子鸣海上,时人称之日"祝附子"。他个性很强,对中医颇有自信心。他既不鄙弃旧的,也不盲从新的。他不做古人的"应声虫",也不做新医的"留声机"。他掌握了分析与归纳的武器,说明中医治疗的原则,治病有狠劲,博闻强识,辨才无碍。其创立"五段八纲"的学说,的确可以收到"思想经济"的效果(章次公序《伤
, 百拇医药
    寒质难》语)。我为了彻底了解祝氏学说之吐:就不揣冒昧,单独前去拜访。在数度艮谈之下,听到许多闻所未闻的见解,使我茅塞顿开,不得不拜倒在他的r】下。这是我第三次拜师的经过。

    那时正是敌伪统治时期,上海租界成为''孤岛",物价飞涨,民不聊生。虽然如此,我每晚仍抽出一定时间,去到祝先生家,畅谈医学原理,常常谈到更探,辄笔记之。前后三年,成"伤寒质难》一书,共二_卜八万字,就正于老师,先生未尝不点首称善,以为凡所启发,均能深领默喻,达之于文。我承受了这份宝贵理沦,一一付诸实践,果然有其兑现的价值。

    尽管他的见解和古典医学_l二有格格坷:入之处,但在我的实践中,征实"祝氏医学逻辑"是一个正确的观点。

    以上事实的追溯,详见《伤寒质难斟跋文中,这也是我学术思想重要转折的开端。

    随波浮沉接受考验
, 百拇医药
    解放前学医的苦难,真是一言难尽。我所努力的目的无非为了生活。医务界轺医如林,各有登龙之术,自愧寒酸,朱敢仰攀高门。所以同道中接触很少。

    由于《伤寒质难》一书的出版,医务界知道我的人多了。前辈先生又对我多所嘉勉,使我格外自负起来。一九五五年一位卫生部领导同志,来我家访问了几次,敦促我放弃上海现有的一些职务,参加中央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开院典礼,为祖国医学贡献力量。我和秦伯未先生、章次公先生,第一批应征去北京报到。秦绑助搞医政,章主要搞临床,我则分配到中医研究院任编审之职,参加编辑中医教材及西医学习中医第一班的教学工作,匆匆三年,愧少建树。一九五七年被划为"右派",下放中医研究院图书馆,看到许多浩瀚的医籍,深惭自己学识之浅,益感,庄口自六之非。未一年,又回到学术秘书处,担任答复国际人民来信(问病索方的工作)。一几六一年响应党的号召,到新疆自治区中医院,担任病房医疗、门诊带徒、高干会诊等工作。当年国庆节,宣布"摘帽",益自刻厉,埋头于l描床治疗,日诊患者百余人,深感惜日所学,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方知医学之可贵,在于"行之有效"。于是,专力于疗效之观察,并以此传教门人,直到自己因积劳成疾,咯血昏倒在门诊室中,才挟病回上海疗养,迄至退休为止,算来"西出玉门"已整整十三年了。
, 百拇医药
    退休归来甘作人梯

    一九七四年因病退休回沪,本地区卫生局听说我叉回来了,邀我再度出山,在区中心医院,当中医顾问.担任"西学中"的临床带教工作。两学中班集中了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西医,有些是主任、主冶医师,学习情绪很高。我在带教门诊中,经常鼓励他们,主动提出问题,告诉他们;治学之道,必须要疑;解惑释疑,必须要问。所以"学问"二字,经常联系在一起,"学"是目的,"问"是手段。应该知道,学员有发问的权利,老师肓解答的义务。譬如_jlJ钟,大叩则大呜,小H阳0小呜,不叩则不呜。如果有疑不问,则惑从何解?学从何进?中西医存共同学习中,教学相长。

    老师们的水平有限,未必都能解答得很好,但问题提出来总比闷在肚子里好。同口.』告诉他们:中医治疗疾病,一头抓庄"证"(包括可以目睹体验的症候),一头抓住药(包括药和一切治疗方法与工具,如推拿、针灸之类),以物质性的药物,治疗人体物质上所起变化的证。通过临床实践有效,这就是客观存在的宝贵材料,应当是唯物的。但是为了解释疗效的所以然,难免要涉及多种多样的理论,这些都是人们头脑加工的产物,可以山于每人的思想方法不同,学术观点不同,而出现不同的见解,这完全是可咀理解的。
, 百拇医药
    我国古代春秋时期,诸于蜂起,各有各的见地。

    唯物主义者询于就明确指出;"诸子皆有所见,亦皆有所蔽"。我们学习q1医的宝贵经验,一方面要听昕他们言之有理的理论,更重要的是要观察行之有效的成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不过是实践的说明者,我们只能修改理论来结合事实,决不可以歪曲事实来迁就理论。

    祝先生曾经对我说过:真理,只有一个真是,不许两个部对。古今学说,皆各有所见,亦皆各有所蔽,必须定其一是,去其众非。无可否认,中西医学和其他备国各民族医学一样,都是从实践中成长发展起来的。现在中西医学,尽管还存在两种思想体系,ff=】l这是暂时的现象,将来必然会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指导和现代科学手段帮助下,统一起来。必须承认,今天的中西医之间,还存在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事实。应当取长补短,不要护短忌长。假使中西医的一方出现了"一无所长",那就不存在什么中西医结合问题了。

    我已经是七十三岁的人了,来日苦短。还有许多该看的书没来得及雷,还有许多手稿与医案未来得及整理。瞻前颐后,深悔过去用力不专,未能继承名师心传。以往取得一些粗糙的经验,在知识海洋中,正是渺渺沧海之一粟。愿将有生余年,继续带好学生看好病,整理好自己行医五十余年的经验,作为提供后学研究祖国医学的参考资料。好在晚景弥佳,将以此自怡。, 百拇医药(本人口述:陈明华记录,张建君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