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286425
如何防治器官移植术后感染——专家从三方面提出对策
http://www.100md.com 2005年8月30日 《中国医药报》 2005.08.30
     器官移植术作为重要脏器功能衰竭的有效治疗手段,已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所接受。但是,由于接受器官移植的患者同时需要接受大剂量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来控制排斥反应,以及器官移植供体来源的复杂性,术后感染已成为移植器官及受体存活的严重威胁。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管德林教授在本次论坛中从器官移植感染的原因,术前、术后的细菌学监测内容以及干预治疗的目的等方面,提出防治术后感染的几个侧重点。

    ■注意感染易发的三个阶段

    管德林教授首先提醒与会者,器官移植手术不同阶段出现的感染,各有不同的发生原因,最终都会威胁移植器官及受体的存活。他按照器官移植手术的围手术期、术后1~6个月和术后6个月以上的顺序,对其感染发生的原因分别进行了阐述。

    围手术期感染围手术期感染的原因有3点:术前受者存在感染,且因手术、麻醉、免疫抑制剂的使用而诱发;从感染器官获得;伤口、肺、泌尿道感染以及置管感染引发。

    术后1~6个月内的感染病毒感染和机会性感染是此时期感染发生的主要原因。

    术后6个月以上的感染社区获得性呼吸道病毒感染(如感冒等,占80%)、患者肝炎发作或存在肝硬化等进展性肝病(占10%)、患者存在慢性肾功能不全合并机会性感染(占10%)是此时期感染发生的主要原因。

    管德林教授分析,免疫抑制剂的剂量、疗程,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减少的程度,代谢异常,细菌、病毒感染是器官移植感染的易患因素。

    ■血清学检测不可或缺

    “器官移植感染所带来的危害,使人们认识到手术前对器官供体和受体进行血清学检测的重要性。”管德林教授认为,器官移植前、后血清学检测的目的是:明确是否可对供、受体进行手术;为治疗患者的活动性感染提供依据;确定感染的危险程度,以便制订患者术后治疗的策略。

    器官移植手术前血清学检测的内容包括: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人类T细胞嗜淋巴细胞病毒抗体、疱疹病毒抗体、丙肝病毒抗体、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乙肝病毒核心抗体、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梅毒螺旋体、EB病毒抗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抗体、结核菌素皮肤试验(除外肺结核)。

    ■干预治疗范围要广

    在谈到器官移植感染的干预治疗时,管德林教授强调,器官移植感染的干预治疗,除了要针对感染的临床症状,还要针对感染的间接后果,其目的是要降低急性、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生;而抗感染治疗一定要个体化。

    管德林教授将器官移植感染的干预治疗归纳为“两个考虑,三种模式”。两个考虑是指医生在开处方时,既要考虑到用免疫抑制剂来控制排斥反应,也要考虑用抗菌药物来确保免疫抑制剂使用的安全性。三种模式是指抗菌药物的使用模式,即对术前有感染高危因素者用药治疗;术前预防性用药;对术后明确感染者用药治疗。

    本报记者 靖九江,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