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两性时空 > 性研究 > 性文化 > 同性恋
编号:11000736
同性恋现象与新闻传媒的正视
http://www.100md.com 2005年9月1日 www.yttz.net
     尽管近年来也有一些新闻媒体开始出现有关同性恋的报道,但常常存在着两方面的问题。一种是报道中还摆脱不了偏见,比如在涉及同性恋的新闻时,喜欢侧重于发生的纠纷、色情、抢劫、凶杀、吸毒、艾滋病等负面的事实,并常常在标题上突出,如《女同性恋示爱被拒杀情人》、《寻找"同志"招来打劫》、《十五岁男孩恋上同性遭拒自杀》 等等,其结果是容易暗示受众将同性恋与丑陋、犯罪等"坏影响"联系起来,让人避而远之,唯恐与之有染。其实说到人的行为活动的负面影响,同性恋者在人数上绝对不成比例,异性恋中发生的各种"坏影响"事件远比同性恋要大得多。我们说现实中道德和法律对于任何人都是一视同仁的,不论对同性还是异性违反者,都同样持的是严厉态度,为什么一旦报道与同性恋有关的负面新闻时,传媒要趋之若鹜地渲染呢?或许新闻媒体对这类报道在主观上并没有"妖魔化"同性恋的意图,但在客观上确实是在不经意地对受众起着某种误导,延续乃至强化着同性恋与丑陋、变态、犯罪等"阴暗面"的概念相联系的旧有观念。

    另一种是新闻报道的"内外有别"。这方面表现是对境外同性恋的诸如游行集会、议员竞选、市长、部长等新闻能如实公正地报道,而对国内的往往讳莫如深,或者给予不同的"待遇"。如2003年4月1日香港艺人张国荣跳楼自杀,一些报纸并不在乎他是同性恋者,而且还刻意点明这点,从痛惜悲哀的角度大张旗鼓地连续报道,"哥哥"长"哥哥"短,在9月1日张国荣的生日时也作了追念性报道。而一年前大陆歌星毛宁被刺,当披露出此事与同性恋有关的消息后,有的报纸立刻带着贬斥、批判的情绪炒得满城风雨,仿佛使国人不期而然地面对着一场对同性恋的道德审判。2002年9月,以一曲《大中国》唱响流行歌坛的高枫患病去世,有的报纸竟捕风捉影,企图也要将高枫的病因与同性恋挂上钩而进行炒作。可见,某些新闻媒体对同性恋的"外平内贬",表现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的态度,新闻传播实践中的这种观念,是需要改变的。
, http://www.100md.com
    在关乎同性恋新闻报道的数量以及细节方面,也应把握有度。新闻报道同其它任何事物一样,存在着质与量的两方面,量达到一定的限度就会导致质的变异。同性恋在我国目前毕竟只是缓慢浮出水面,还未成为公开讨论的话题,即便新闻媒体是客观公正地报道,其传播量也不可能过多,否则易给人造成其"泛滥"的印象。这与社会生活也是相吻合的,因为现实中婚恋观上的异性结合占绝对主流,"越轨"的同性只是极小部分,这种数量对比完全不会也决无可能颠倒。此外,在新闻细节描述问题上,同性恋与异性恋一样也属于个人隐私,都是自由的、秘不可宣的。新闻报道如果在涉及某些具体行为方式时,除非经个人同意,没有必要大肆铺陈、渲染细节,点到为止即可。特别是涉嫌到某些色情或犯罪内容时,"同性"与"异性"并无性质与法律的差别,所不同的只是性取向与多数人不同而已,撇开其身份就跟平常人没什么两样,即便是犯罪也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他们的身份并不成为量刑的依据。因而,新闻中展览出不堪人目或是惨不忍睹等举止的细节,都是"有碍观瞻"、污染受众耳目与腐蚀人心灵的。这属于新闻传媒的职业道德自律范畴。

, http://www.100md.com     当代社会日益走向宽容和多元化、人们越来越注重个性和自我发展,公众对同性恋的理解与接受程度,从上述两家有影响的网站调查来看已超过了学术界的预料。新闻媒体犹抱琵琶半遮脸,不如索性像对待其他领域的新闻一样报道。爱因斯坦说过,这个世界需要一分为二的对待。我们可以从新闻中看到许多政治家在处理国际事务、民族利益等活动中是这样来巧妙周旋于政治舞台,追求国家利益的最大值,新闻报道以及公众也都给予理解与支持。对于同性恋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新闻传播同样应以客观、公正的眼光来看待。不管是出自关心,还是由于好奇,都有必要来了解、关注他们,协助他们和谐地融入社会大家庭,求同存异地共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当社会中再没有人对这种"越轨"的婚恋观不解时,新闻报道的这类话题也就不会那么引人注目了。

    本新闻共5页,当前在第5页 1 2 3 4 5,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