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两性时空 > 性研究 > 性文化 > 同性恋
编号:11000738
同性恋现象与新闻传媒的正视
http://www.100md.com 2005年9月1日 www.yttz.net
     可见,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同性恋为社会学、人类学、性学感兴趣;作为一种行为现象,同性恋引起医学、遗传学、心理学、教育学的重视;作为一种新闻现象,同性恋却受到传统新闻媒体的狙击冷落。尽管有学者热心说明它是多元主义中对生活方式的另一种选择,医学上去掉了旧式病理模式的"性变态"诊断,法律上也不再被视为需要"关注"的一个方面,然而正如前所讲,由于主流新闻媒体对它的报道缺失,而这些新闻传媒恰恰是能影响公众意识十分重要的因素,这便让同性恋话题目前仍几乎局限于某些特定场合,大庭广众之下还不便自由地谈论。

    其实,从新闻的客观性讲,以现代观念来衡量,新闻报道是很难确定同性恋的"道德"与"不道德"或"正常"与"不正常"这种对立的概念界限。以现实生活中的"正常"与否来说,在这个问题的层面上,"不正常"通常是指与多数人不同的某种行为和生活方式,应当说这本身并没有多大的关系,不就如同我们吃饭是用右手还是左撇子吗?但这里涉及到性的取向,"异常"就被打上了"道德"的印记,"正常"与否便直接和"正确"与否相关联,这种逻辑下一些人便容易视同性恋为不道德的行为。新闻传播受道德环境的制约,也随波逐流竭力回避。许多人都声称没见过同性恋者,而正是这批人还受着世俗的压力不敢理直气壮地亮出身份,大多以异性恋面目示人,加之主流新闻媒体的冷落,一般人包括新闻传播工作者也不关注、或是无暇顾及有关社会学、医学及法学等专家在这方面的研究。自然是难窥同性恋者的真实面貌,更无法进人他们隐秘的心理与生理世界。因而眼下就公开性或道德上来看,对同性恋的误解及偏见的认识仍具有普遍性,同性恋一族在舆论上、道义上依然是"弱势群体",其生存环境还处在一种尴尬的状态。
, http://www.100md.com
    从新闻的角度看,为什么一种行为的性只准有异性取向的道德规条,是担忧会导致人口减少吗?这显然过虑,只要不是人人都同性恋(也无此可能),人类绝无灭绝之虞,倒是新闻媒体在时常告诫人口膨胀带来的压力。其实从不少新闻报道来看,生活中许多不"正常"并不意味着得不到宽容;得到宽容的事也并不意味着都"正常"。纵观历史不难发现,同性恋存在于古今中外社会,出现过许多如雷贯耳的杰出人士,如柏拉图、苏格拉底、达芬奇,舒伯特、惠特曼、毛姆……他们早已消逝在历史的烟云中,但世界永远纪念着他们,新闻媒体还不时借用他们的英名。其实在中国文化中同性恋也没有被列人"淫乱"。从身为九五之尊的皇帝到风流倜傥的才子,从财主商人到市民村夫,史料及文学中也有这方面的记录,新闻传播何以能置若罔闻?我国同性恋问题权威、曾获国际奖励艾滋病预防杰出人士最高奖"马丁奖"的张北川教授,经调查指出:"同性恋在人口中所占比例约为4%", 按此观点我国就有数千万之众。这么一个惊人的群体,没有引起社会足够的重视,新闻报道不能漠视现实。正视同性恋现象,应当是新闻传媒题中之义。真实地了解这个潜行在我们生活中的这一族群,消除偏见歧视,从而给予和尊重他们生活的平等权利,为受众打开一个陌生世界的窗口的同时也为其它领域提供珍贵资料,这也应是充分发挥新闻传播功能的一种体现。

    本新闻共5页,当前在第3页 1 2 3 4 5,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