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思考 > 网友评论
编号:10712919
中医药研究的尴尬
http://www.100md.com 2005年9月1日 德明中医
     中医药研究的尴尬

    ——从 一篇“不伦不类”的中医药报道说开去

    2003年6月6日《健康报》在头版头条刊登了一则有关中医药的报道,全文如下:

    向分类分阶段观察转移 向综合治疗研究推进

    中医药抗非典研究走向深入

    本报讯(记者刘燕玲)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根据非典疫情变化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非典临床研究结果,最近决定调整科研攻关重点,强调研究深度。该局要求,相关科研攻关应集中于以下方面:

    ——完善、调整观察指标。原则是从系统临床观察向分类、分阶段观察转移。新增的观察指标有:中医药调节人体自身免疫功能的指标,如抗体、T细胞亚群、产生时间以及恢复时间;中医药对激素用量影响的观察指标;胸部X-RAY变化,肺组织损伤程度以及改善情况的指标;中医药对血氧分压影响的观察指标;使用中医药后并发感染率情况变化的观察指标;恢复期症状变化、生命质量评估、心肺肝功
, http://www.100md.com
    能等系列指标。

    ——开展深化研究。要求临床研究从综合治疗研究,向辨证论治、个体化治疗、恢复期治疗、疑似患者治疗等转移。目前,北京地区已启动中医药、中西医结合治疗非典临床研究课题19项。由中西医共同参加的《中药治疗对非典患者病程、预后及免疫应答反应的影响》课题,正在申报世界卫生组织合作项目。

    这篇报道用现代人的眼光看,非常鼓舞中医药界的人心。但用正宗的中医理论来衡量,这篇报道就有点“数典忘祖”了。

    首先从标题看,“非典”这个病的命名是西医相对“肺炎”的特点而来的,明显是用西医的观念在引导中医药研究的走向。因为中医只有“疫病”、“戾气”等说,治疗时强调辨证论治,也就是说按照正宗的中医药理论,中医药的研究只能是针对疫病(“非典”)之中的某一证来进行。如果用中医药的理论来研究西医所指称的病(这种做法在目前的中医药研究中非常普遍),按许多“正宗”中医的说法,必然导致中西医两种科学观的冲突,从而使各执一端的两种科学观都不“科学”而互不承认,仍至互相贬损。
, 百拇医药
    第二,这篇文章的许多术语,如人体自身免疫功能、抗体、T细胞亚群、激素、胸部X-RAY变化、肺组织损伤、血氧分压、心肺肝功能、感染率等都不是正宗中医的专业术语,说白了,这些术语全是西医的。按许多“正宗”的中医说法,中医药的研究结果是否能成为成果,全是用的西医科学观的指标来衡量,这是对中医药的严重“西化”,本身也是对中医药一种嘲弄。如果我们一定要按正宗的中医药科学观来进行衡量,那么中医药科学观的检测标准又在哪里呢?

    第三,中医药的概念是什么?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所从事的医疗活动和使用的药物。从逻辑上讲,脱离了中医药理论的医疗活动和使用的药物统统都不能称其为中医药。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说,这则新闻所指称的"中医药"已不是"正宗"中医所认可的中医药范畴。按理说,中医药研究的作用对象应该是中医理论所认定的人体及其组织、机能,而上则新闻所说的"肺组织损伤"的"肺"…等等,很明显是用西医科学观来认定的,这种以一种科学观的理论来解释另一种科学观所认定的现象,即以中医科学观的理论来解释西医科学观所认定的现象,其研究出来的成果只能是二者当中之一被另一方所同化,即要么中医科学观被西医理论化,要么西医科学观所认定的现象被中医理论化,只有这样才具有另人信服的说服力。否则,就会出现这则新闻的尴尬--用中医理论讲可以沾点边,用西医理论讲可以着点皮,而中医西医理论都讲不通,产生出"不伦不类"的研究成果出来。
, http://www.100md.com
    有意思的是,从上述报道中我们不难看出,这种"尴尬"的制造者竟是国家的最高中医药管理部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看到这里,可能很多"正宗"的中医又要骂中医药局是"吃祖宗饭,卖儿孙田"。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中医药局真正是"耗子掉进风箱里--两边受气"。中医药要搞科研,我们未曾有过自己(还不说别人是否承认)共认的衡量研究成果的客观指标,一些共认的理论又没有客观的量化标准,我们没有办法来表述中医药研究成果的客观效果,难道我们说某项中医药成果能能提高心阳的量,某项成果能补脾气,使三级脾气虚降为一级脾气虚,某项成果能使实火转化为虚火…??如此表述用来作为"科学"语言、列为客观指标,除了我们自己,恐怕很难有人听得懂我们在讲什么。大家都知道"科学是第一生产力",中医要发展必须搞科研,搞科研我们又缺乏中医科学观的方法和标准,中医药局不"吃祖宗饭,卖儿孙田"又怎么办呢?唯一的办法只有借助所谓的西医科学观的方法和标准来衡量中医药的研究效果,否则,中医药就无法进行现代研究。

    我觉得,以上现象是中医药向现代迈进时的必然,对中医来讲是好事而不是坏事,它至少表明中医内里渴望求变的心态,同时也暴露出中医发展进程中存在重大问题--中医药理论的重大缺陷。这种重大缺陷不是中医与生俱来的,而是在闭关自守,夜郎自大的文化氛围中逐渐形成的。通过对这则新闻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种缺陷给中医药发展带来的损害是巨大的,一些科研成果,从正宗的中医角度讲,要么缺乏理论依据,生搬硬套;要么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要么只能向中医药局那样去"套用"别人理论和标准,局外人却不承认,反而说人家在"西化"我们,使中医药成果变得"似中而'西'"。
, 百拇医药
    与其这样让人家逼着我们变,把我们变得"不伦不类",不如我们放下架子,摆正位子把我们的一些理论、观念、主张主动嫁接现代科技大权树上去,使杏林的生命之树常绿。

    如何使我们的理论、观念、主张得到现代科技界的认同?唯一的办法就是我们的理论必须创新,尽管我们许多正宗的中医从口头上厮守着传统中医理论不愿放弃,实际上却象这篇报道一样,有意无意地干着套用别人创新成果的勾当。我们应该如何创新呢?这就需要大家来思考这个问题。有的网友提出有用中医的世界观看世界,可以说这是目前最能保持住中医药理论根基的一种理论创新设想。我觉得找出中西两种医学理论的结合点(比如自然辨证思想),也不失为创新出一种不同于两种医学理论的新型中医药理论体系的思维方向。当然这点设想还相当相当不够,创建一个新的中医药理论体系,是一个极其浩大的工程,牵涉的东西还很多很多,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甚至还需要几代人不懈努力。既便这样,我们也必须应该具备这方面的忧患意识,必须立即投入到这项工作中去,否则,中医药的研究就无法摆脱寄人篱下的尴尬境地,没有科研作支撑的中医药也就只过能"来到矮檐下,不得不低头"的二等公民的生活。

    ,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