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岩刍议——学医心悟
[题记]尝试探讨中医治癌(岩)理论与方法。理论:大积大聚大毒凝集而成岩(癌);方法:以攻坚破积为主。[提要]余不业医而喜读中医药典籍,于亲友间偶涉临证后对中国传统医学之奥博精蕴始有领悟。九四年四月余发黄疸,经查为晚期胰腺癌,并已侵及横结肠和十二指肠。手术未涉及横结肠。术后用自拟方剂治疗,存活至今已逾十载,遂拟文刍议,尝试探讨中医治癌理论与方法。
气滞、血淤、痰凝长期蕴结不散,“蓄积留止,大聚乃起”(《灵枢•五变》),再加(或再遇)毒邪干犯,令癥瘕、积聚等类病邪成毒,聚毒结为硬块,遂成岩。简言之,即大积大聚大毒凝集而成岩。毒邪侵及邻近脏器或沿经络随气血走窜而使岩证转移。治宜攻坚破积为主。
一、岩证病因病机
“夫瘤者留也,随气凝滞,皆因脏腑受伤,气血乖违。”(明•薛立斋:《薛氏医案》)
“夫人生瘿瘤之症,非阴阳正气结肿,乃五脏淤血、浊气、痰滞而成。”(明•陈实功:《外科正宗》)
中医典籍中瘤与岩虽多分述,究其病因却颇多相类之处。岩证病因大致不外乎以下四点:
一是因七情内伤,情志郁结,从而导致阴阳失衡,脏腑失调,气机失运,气血失和,经络阻滞。
二是因起居失常,饮食不节,癖好不良,环境不洁,俾使阴阳失序,运化失常,气血失和,毒邪犯内。久之则气血淤滞,痰浊内生,毒邪留滞,积而成疾。
三是因六淫邪气侵害,寒热内生,内寒内热久留,气血痰饮阻滞,蓄积成疾。
四是因先天禀赋不足,真元亏损,肾气不盈,卫气不固,御邪能力衰微导致邪盛正衰,正不御邪则尤易受毒邪侵扰,积聚浊气、淤血、顽痰而为病。
以上四项因素均可导致气滞、血淤、痰凝长期蕴结不散。“蓄积留止,大聚乃起”,再加(或再遇)恶毒干犯,俾使癥瘕、积聚等类病邪成毒。日久聚毒结块,其坚如岩(故称岩——岩与癌原本同音,中医典籍中巌与癌同义。近卅年大陆出版的字典为避免癌与炎读音相同而生混淆,从民间习惯读法,癌字改读俄孩切),遂成恶性肿瘤。综上所述,概括言之,即大积大聚大毒凝集而成岩。
至此可见,有无恶毒涉入是岩与瘤的主要区别。“恶毒”即恶性毒邪,“毒邪”乃古代医家临证中所见诸多外科疾病的致病因素非六淫所能概括,遂创毒邪发病学说(注意:毒邪发病和外感六淫邪毒发病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病因;毒邪和邪毒是两个内涵迥异的概念。切勿混同!)。拙文用“毒邪”与“恶毒”系将该外科致病学说加以引伸,并拓展至内科病因范畴之尝试。为区别虫毒、蛇毒、狂犬毒、丹毒、外伤染毒、疮疡之毒、癘疫之毒和无名肿毒等其它毒邪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017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