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思考 > 观念 > 邓铁涛及相关
编号:10713914
惧变的中医___兼与邓铁涛先生商榷之变则生生不息,不变厄运当头
http://www.100md.com 2005年9月1日 德明中医
     拜读邓铁涛先生《正确认识中医》(见《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2月17日)一文后,感触颇多。先生是当今中医界的泰斗,在学术界的威望极高,其发表的言论对中医界影响也就不言而喻了。但先生在文中的一些观点,本人实难苟同,这或许是两代中医的代沟吧!我深知,在传统文化氛围甚浓的中医界里和德高望重,威信极高的先生您叫板,将可能招来一些骂名(现在就有称我是“民族败类”的)。但为了中医的未来,本人依然要冒天下之大不韪,抛出自己的观点,或棒喝于同门,或就正于先生。

    中医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之所在,她伴随着中华民族的繁衍而绵亘不断,数千年来为炎皇子孙代有传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可以这样说,没有中医就没有中华民族繁荣兴盛的今天。然而,当时间老人步入到19世纪中叶,承载炎黄子孙的中医航母与西方文化激发出的西医药大冰山发生了激烈碰撞,由于这次大冲撞,致使中医航母游弋漂荡,在漩涡中苦苦挣扎而不能自拔,随时处在倾覆的险境中。让人遗憾的是,操作这艘航母的中医人,对其存在的危险混然不知,而一厢情愿式的中医自恋情结,使得这些人把航母上不管有用还是无用的东西统统视为珍宝,即使船仓进了水,船体已倾斜,宁可保持原貌让其沉没,也不愿意卸包袱,去累赘,更新换代,依然陶醉在曾经的一帆风顺中。这就是我对《正确认识中医》一文的总体印象。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认识中医呢?

    1、唯物主义史观告诉我们,历史总是发展的,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如果处在历史空间的事物不能适应历史发展潮流,迟早会被历史所唾弃。中医为什么“历经千年,推而不倒”?就是因为在变化中因应了历朝历代劳动人民群众的医疗需要。中医为什么在1840年以后名存而不兴盛?就是因为它的变化远不不如1840年以前那样能满足历史发展的需要。仅管我们至今还把《内》、《难》、《金匮》、《伤寒》视为中医理论千古不变的真理,然而,春秋战国,东西两汉的中医水平,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和唐宋时期的中医水平相提并论,因为,后者所处的历史时期比前者的生产力水平要发达得多,社会环境也全然不同,疾病的发生当然也就打上了这个时期的社会烙印,人们对医疗的需求相对说来肯定就要“苛刻”得多,为适应这一历史发展特点,这个时期自然也就有了诸如滋阴、补土、攻下等为代表的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产生,这些方法虽源于《内》《难》,但其学术思想已远远超出了它们的理论范畴。如果到现在,还有哪一位中医师至今依然用葱管来导尿,用鹅羽来探吐即使他是中医界的泰斗,也必然遗为当今中医界的笑柄。可谁又能否认,在发明这一技术的时代,它又是最先进的治疗手段啊!如果哪一位中医师现在还把根据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开发出来的中医电脑诊疗系统(尽管它还不十分完善)称为荒唐,肯定要被我们认为是缺乏现代知识一族,而这要是在一百多年前,一定会被中医的卫道士们视为离经叛道,异端邪说,他们会问,机器怎么能代替人脑呢?

    这就是变,是历史的发展逼着我们变,没有这一变,中医必然是不推自倒的结局。,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