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存亡大论争
中医存亡大论争
张其成(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
在世纪之交,关于中医学应该如何发展的问题,又一次严峻地摆在中医学界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面前。中医学的发展方向,实际上关系到中医学的生死存亡,因此这个问题必然成为中医学界乃至整个学术界关注的热点。由于视角不同,立场有别,因而形成了很多学术流派,如剥离派、改造派、重构派、中西医结合派、科学现代化派、补天派、重认派、中体西用派等等,我认为可总的分为两大派:
1、“现代派”,上述剥离派、改造派、重构派、科学现代化派以及西体中用的中西医结合派基本属于这一大派。该派认为中医学从本质上看,是一种难以与现代科学接轨的传统体系,为了适应科学的发展和时代的需要,应该采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将中医学的传统体系改造成科学体系。中医学要发展就必须要对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作一番重构,将中医学建立在科学的形态基础之上。有人主张中医学是一个复杂的学术体系,含有巫术、哲学、科学等多种成分,应将其一层层剥离和解构,即将那些巫术、哲学等非科学成分丢弃,只保留科学的成分,这种观点实际上也就是要将中医学的传统体系改造成现代科学体系。不少人提出要“中医现代化”,虽然对什么是“现代化”有不同的看法,但事实上大多数“现代化”论者是主张“科学现代化”,也就是将中医的发展成一种符合现代科学规范的医学体系。至于中西医结合派情况较为复杂,大体上可分为“中体西用”的中西医结合、“西体中用”的中西医结合。现在大部分中西医结合属于“西体中用”一类,其实质就是“中医的西化”。
, 百拇医药
2、“传统派”,上述补天派、重认派、中体西用派等基本属于这一派。该派主张立足于中医自身的传统思维方式来研究和发展中医,在不破坏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和思维方式的基础上对中医学不足的地方给予修补。主张重新认识医学的目的,重新构建医学的价值系统,医学的目的应该是“人”而不是“物”,中医学的目的正是“人”的“生生之道”,然而现代中医研究者却误读了中医的本质,也误解了医学的目的,因而需要重新评价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我个人属于“传统派”,在中青年中是极少数,被称为是顽固的“保守分子”,是“为伪科学辩护”。好在我有一大批名老中医做我的坚强后盾,所以我仍要为捍卫中医战斗下去。
我认为当今关于中医发展的两大派论争的最根本原因,就在于对中医学特色的认识和评价有所不同。什么是中医学的特色?我认为:中医学的特色就是中医学特有的思维方式。近年来我对中医学的思维方式作了系统的考察,发现今人对中医和西医的思维方式用元气论与原子论、整体论与分析论、整合论与还原论、过程论与形态论、生成论与结构论等等来概括,虽然从不同的方面揭示了中西医的差别,但似都不够精确,我认为中西医在思维方式上的最大区别是模型论与原型论的区别(参见拙文《模型与原型:中西医的本质区别》,载《医学与哲学》 1999年12期)。以此为出发点,再来分析上述各观点流派,不难看出上述各流派从对待中医学的思维方式态度上大体上可归入传统派与现代派两大派,现代派立足于打碎传统思维方式,传统派立足于保持传统思维方式。
, http://www.100md.com
作为“传统派”的一员,我坚决主张中医学的特色——中医学特有的模型论思维方式不能丢,特陈述以下四点理由:
1、从哲学角度看,中医和西医是认识人体生命规律的两种不同的思维方法,中医偏向于从整体、动态、关系、时间、自然、社会、文化等层面观测人体生命规律,西医 偏向于从局部、细节、个体、结构、空间、物质等层面观测人体生命规律,两者分别从不同的层面探讨并揭示人体生命规律,就思维方式而言是各有优劣,互为补充,而不是谁比谁绝对优势。这两种思维方式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还难以融合在一起。
2、从文化学角度看,中医和西医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人类的文化形态是多元的,并没有什么高低、上下、优劣、先进落后之分,所谓的“西方文化中心论”、“西方文化优等论”是必须批判的,后现代文化的特征之一就是“多元并存”,中医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是不应该让它消亡的。上海三位名老中医说得好:“我们认为中医与西医不能简单地、机械地用‘先进与‘落后来定位……譬如,能说太极拳比广播体操落后吗?能说京剧比西洋歌剧落后吗?能说国画比西洋油画落后吗?能说二胡比小提琴落后吗?”(《上海中医药杂志》2000年第3期)
, 百拇医药
3、从科学角度看,中医虽然不是现代科学,但却是一种传统科学。科学的形态也应是多样的。有传统科学形态,也有现代科学形态。中医学不是那种建立在结构论、形态学基础之上的科学,却是一种建立在生成论、功能学基础之上的科学;中医不是公理论、原型论科学,而是模型论科学。值得注意的是中医学的某些原理虽然与现代线性科学不符,却与现代系统科学、非线性科学、混沌科学的某些原理相吻合。此外,要注意的是科学的形态不等于科学性,中医学不是现代科学,但不等于中医学不科学;即使否认中医学是传统科学,也不能说中医学不科学。
4、从实践角度看,中医经过了数千年的临床实践,证明有它独到的疗效。有一些西医治不好的病,中医却能治好;有一些西医需要花很大代价治好的病,中医只需要花很小的代价就能治好。说明中医是有合理性、有用的、有效的,因而不能全盘抛弃。
“现代派”主张“中医现代科学化”、“中医西医化”归根结底就是对中医特色——中医思维方式的评价不正确,他们认为中医不科学,这是十分错误的。虽然该派中有人也认为中医有“科学的成分”,但在对待中医特有的思维方式的基本态度上仍然是认为中医以阴阳五行、取象比类、重用轻体为特征的思维方式是不科学的,他们所谓的“科学成分”无外乎就是指那些符合西医的部分。因此他们的价值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现代科学”,就是“现代西医学”。有一位医学人类学家在考察了中西医临床行为以后认为,一个中医要做很多事情,是全方位的,他既要研究病史,研究得病的文化、社会、心理、生理等复杂原因,又要进行多途径的治疗,同时还要做哲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等多方面工作,如果“剥离”了的话,那么原本很丰富的临床工作就会变得很单纯,就与西医的“物化”治疗没什么区别了,因而“现代派”的这种研究方法是危险的。这个警告值得我们反思。
只有正确认识了中医模型论思维方式的科学性,才能找到中医学发展的正确方向;只有正确认识了中医模型论思维方式的优势和不足,才能选择一定的研究方法,发扬优势、修正不足。当然“修补”“重认”等“传统派”的观点在具体操作上也还存在不少问题,还需要多学科专家共同研究,集体攻关。
(中国医药学报 2000 , 15 ( 3 ),有删改), 百拇医药
张其成(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
在世纪之交,关于中医学应该如何发展的问题,又一次严峻地摆在中医学界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面前。中医学的发展方向,实际上关系到中医学的生死存亡,因此这个问题必然成为中医学界乃至整个学术界关注的热点。由于视角不同,立场有别,因而形成了很多学术流派,如剥离派、改造派、重构派、中西医结合派、科学现代化派、补天派、重认派、中体西用派等等,我认为可总的分为两大派:
1、“现代派”,上述剥离派、改造派、重构派、科学现代化派以及西体中用的中西医结合派基本属于这一大派。该派认为中医学从本质上看,是一种难以与现代科学接轨的传统体系,为了适应科学的发展和时代的需要,应该采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将中医学的传统体系改造成科学体系。中医学要发展就必须要对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作一番重构,将中医学建立在科学的形态基础之上。有人主张中医学是一个复杂的学术体系,含有巫术、哲学、科学等多种成分,应将其一层层剥离和解构,即将那些巫术、哲学等非科学成分丢弃,只保留科学的成分,这种观点实际上也就是要将中医学的传统体系改造成现代科学体系。不少人提出要“中医现代化”,虽然对什么是“现代化”有不同的看法,但事实上大多数“现代化”论者是主张“科学现代化”,也就是将中医的发展成一种符合现代科学规范的医学体系。至于中西医结合派情况较为复杂,大体上可分为“中体西用”的中西医结合、“西体中用”的中西医结合。现在大部分中西医结合属于“西体中用”一类,其实质就是“中医的西化”。
, 百拇医药
2、“传统派”,上述补天派、重认派、中体西用派等基本属于这一派。该派主张立足于中医自身的传统思维方式来研究和发展中医,在不破坏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和思维方式的基础上对中医学不足的地方给予修补。主张重新认识医学的目的,重新构建医学的价值系统,医学的目的应该是“人”而不是“物”,中医学的目的正是“人”的“生生之道”,然而现代中医研究者却误读了中医的本质,也误解了医学的目的,因而需要重新评价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我个人属于“传统派”,在中青年中是极少数,被称为是顽固的“保守分子”,是“为伪科学辩护”。好在我有一大批名老中医做我的坚强后盾,所以我仍要为捍卫中医战斗下去。
我认为当今关于中医发展的两大派论争的最根本原因,就在于对中医学特色的认识和评价有所不同。什么是中医学的特色?我认为:中医学的特色就是中医学特有的思维方式。近年来我对中医学的思维方式作了系统的考察,发现今人对中医和西医的思维方式用元气论与原子论、整体论与分析论、整合论与还原论、过程论与形态论、生成论与结构论等等来概括,虽然从不同的方面揭示了中西医的差别,但似都不够精确,我认为中西医在思维方式上的最大区别是模型论与原型论的区别(参见拙文《模型与原型:中西医的本质区别》,载《医学与哲学》 1999年12期)。以此为出发点,再来分析上述各观点流派,不难看出上述各流派从对待中医学的思维方式态度上大体上可归入传统派与现代派两大派,现代派立足于打碎传统思维方式,传统派立足于保持传统思维方式。
, http://www.100md.com
作为“传统派”的一员,我坚决主张中医学的特色——中医学特有的模型论思维方式不能丢,特陈述以下四点理由:
1、从哲学角度看,中医和西医是认识人体生命规律的两种不同的思维方法,中医偏向于从整体、动态、关系、时间、自然、社会、文化等层面观测人体生命规律,西医 偏向于从局部、细节、个体、结构、空间、物质等层面观测人体生命规律,两者分别从不同的层面探讨并揭示人体生命规律,就思维方式而言是各有优劣,互为补充,而不是谁比谁绝对优势。这两种思维方式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还难以融合在一起。
2、从文化学角度看,中医和西医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人类的文化形态是多元的,并没有什么高低、上下、优劣、先进落后之分,所谓的“西方文化中心论”、“西方文化优等论”是必须批判的,后现代文化的特征之一就是“多元并存”,中医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是不应该让它消亡的。上海三位名老中医说得好:“我们认为中医与西医不能简单地、机械地用‘先进与‘落后来定位……譬如,能说太极拳比广播体操落后吗?能说京剧比西洋歌剧落后吗?能说国画比西洋油画落后吗?能说二胡比小提琴落后吗?”(《上海中医药杂志》2000年第3期)
, 百拇医药
3、从科学角度看,中医虽然不是现代科学,但却是一种传统科学。科学的形态也应是多样的。有传统科学形态,也有现代科学形态。中医学不是那种建立在结构论、形态学基础之上的科学,却是一种建立在生成论、功能学基础之上的科学;中医不是公理论、原型论科学,而是模型论科学。值得注意的是中医学的某些原理虽然与现代线性科学不符,却与现代系统科学、非线性科学、混沌科学的某些原理相吻合。此外,要注意的是科学的形态不等于科学性,中医学不是现代科学,但不等于中医学不科学;即使否认中医学是传统科学,也不能说中医学不科学。
4、从实践角度看,中医经过了数千年的临床实践,证明有它独到的疗效。有一些西医治不好的病,中医却能治好;有一些西医需要花很大代价治好的病,中医只需要花很小的代价就能治好。说明中医是有合理性、有用的、有效的,因而不能全盘抛弃。
“现代派”主张“中医现代科学化”、“中医西医化”归根结底就是对中医特色——中医思维方式的评价不正确,他们认为中医不科学,这是十分错误的。虽然该派中有人也认为中医有“科学的成分”,但在对待中医特有的思维方式的基本态度上仍然是认为中医以阴阳五行、取象比类、重用轻体为特征的思维方式是不科学的,他们所谓的“科学成分”无外乎就是指那些符合西医的部分。因此他们的价值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现代科学”,就是“现代西医学”。有一位医学人类学家在考察了中西医临床行为以后认为,一个中医要做很多事情,是全方位的,他既要研究病史,研究得病的文化、社会、心理、生理等复杂原因,又要进行多途径的治疗,同时还要做哲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等多方面工作,如果“剥离”了的话,那么原本很丰富的临床工作就会变得很单纯,就与西医的“物化”治疗没什么区别了,因而“现代派”的这种研究方法是危险的。这个警告值得我们反思。
只有正确认识了中医模型论思维方式的科学性,才能找到中医学发展的正确方向;只有正确认识了中医模型论思维方式的优势和不足,才能选择一定的研究方法,发扬优势、修正不足。当然“修补”“重认”等“传统派”的观点在具体操作上也还存在不少问题,还需要多学科专家共同研究,集体攻关。
(中国医药学报 2000 , 15 ( 3 ),有删改),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