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菊清治疗恶性肿瘤经验
作者:孟继民(湖北省咸宁市中医医院内科,咸宁市滨河西路45号)邮编:437100
易菊清主任医师,悬壶40载,学验俱丰,尤其是用中医药治疗各类恶性肿瘤,药法独特,自成体系。笔者随师廿余年,现将其经验作一简介。
1治标重在解毒,兼以清热
易老认为,人身各类常见恶性肿瘤的总病机为本虚而标实,邪毒内生是恶性肿瘤的根本病因,并且贯穿于恶性肿瘤的全过程,立法处方重在解毒祛邪。同时认为,肿瘤为人体内滋生之异物,日久必郁而化热的病理变化,治法虽重在解毒,还应兼以清热。常选五味消毒饮加半枝莲、白花蛇舌草、重楼、蒲公英、白英、石上柏等解毒清热;选紫草、夏枯草、天葵子、黄药子、山慈菇、藤梨根等解毒散结,酌配六神丸、犀黄丸等中成药共同祛除邪毒、热毒这一根本病因。如易老常用经验方银花慈菇汤即由金银花、重楼、白英、天葵子、山慈菇、半枝莲等10多味药物组成。鼻咽癌基础方由生地黄、玄参、山豆根、牛劳子、天葵子、山慈菇等组成,都充分体现了解毒为主,兼以清热的治癌法则。
, 百拇医药
2治本重在益气,辅以养阴
恶性肿瘤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究其根本乃年老体衰,正气亏虚,是肿瘤滋生的内在因素。正气亏虚为本,毒邪踏踞体内日久,则进一步耗损正气,使气虚日甚,同时,肿瘤邪毒郁而化热,又内灼阴血,致气阴亏损。放疗往往灼伤阴津,以阴虚为主,兼有气虚;手术往往伤正,以气虚为主,兼见阴血虚损。此时治疗要重视益气养阴。常选西洋参、太子参、北沙参、党参、黄芪、生地黄、玄参、麦冬、天花粉、白芍、何首乌、黄精、玉竹、石斛之类,酌配洋参丸、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等中成药,以达益气养阴、扶正祛邪,方能奏效。
3消瘤重在化痰散结,佐以行气活血
易老认为,恶性肿瘤虽以毒热为标,气阴虚为本,但其所以能形成一个坚实肿块,主要病理机制是痰气交阻,痰凝血瘀,痰凝则气滞,气滞则血瘀,要想有效消散肿块,首当化痰散结,佐以行气活血,方可见功。每选消瘰丸(浙贝母、玄参、牡砺)加味,加用僵蚕、郁金、生半夏、生天南星、昆布、海藻、硼砂、蜗牛、白附子等。行气活血以青皮、枳实、香附、炮穿山甲、皂角刺、乳香、没药、血竭、丹参、三棱、莪术、川芎、三七为常用。易老研制的乳腺癌、肺癌基础方均用消瘰丸加味组成。乳腺癌基础方用消瘰丸加牛蒡子、瓜萎、蒲公英、白英、枳实、香附、桃仁、赤芍、川芎、石上柏等药组成。肺癌基础方用消瘰丸加夏枯草、鱼腥草、生半夏、天葵子、三七粉、炮穿山甲、枳壳、郁金等组成。
, 百拇医药
4善用大毒剧毒、以毒攻毒
易老常说,肿瘤形成的主要病因为毒热暴决,且毒盛于热,仅用一般的清热解毒药,往往病重药轻,唯有大毒剧毒之品,方可力挫病势。临床常选雄黄、雌黄、朱砂、轻粉、马钱子、鸦胆子、全蝎、蜈蚣、蟾酥、硇砂、牛黄、麝香之类,配制成丸剂或胶囊剂使用,每获良效。如易老研制的化瘤17号胶囊中就含有雄黄18娘,轻粉30g,蟾酥60g,朱砂1208,牛黄100g,麝香6g,硼砂1208。全方大毒剧毒之品约占1/2比重。此方历经40年临床运用,疗效显著,现为我院拳头科研药品。其它如治癌瘤疼痛的马钱子镇痛散以马钱子为主药,治食道、责门癌、胃癌的虎硇丹含剂以壁虎、硼砂为主药,都是易老常用有效经验方。
5内外合治,注重局部用药
易老认为,恶性肿瘤有发于体内,有发于体表者,如果在全身治疗的同时,加上局部外用药,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尤其是一些体表肿瘤,如恶性淋巴瘤、乳腺癌、皮肤癌等,局部用药,直达病所,尤其重要。另外如肝癌、胃癌、腹部肿瘤等虽属体内肿瘤,但在体表可触摸到肿块者,采取外用药治疗,也可收到异曲同功之效。易老研制的麝香独脚莲散,由麝香、独脚莲二药按1:100比例配制,使用时取散适量,加水,滴人少许食醋,调匀如糊状,敷于肿块之上,覆盖面以超出肿块边缘为度,然后用敷料、绷带或胶布固定,隔日1次,制作方法简易,疗效甚佳。马钱子化瘤止痛膏用马钱子、蟾酥、鸦胆子、生天南星等10味中药研粉后熬制成硬膏剂,每次1张贴肿块上,隔日换药,使用便捷,疗效亦佳。其他,中医传统外科名方紫金锭醋调外敷也是易老常用的有效方法。
, 百拇医药
6病案举例
刘某,男,34岁,1976年12月28日初诊。患者于1976年10日发现两耳下有2cm X 2cm之肿块,推之不移,经某医院病理确诊为网织细胞肉瘤。10天后右侧肿块增至5cm X 5cm,左侧肿块增至4cm X 5cm,再去某院作病检复查,诊断同前,经某肿瘤医院放射治疗后转人我院用中药治疗。刻诊:形体消瘦,口腔、两颊及咽喉部多处红肿溃烂,两耳下仍见肿块,左为3cm X2cm,右为2cm X 2cm,质硬,不痛,舌红少苔,脉象细数。辨证为热毒痰浊互结,凝滞经脉,又因放疗灼伤,气阴亏虚。易老处以清热解毒,化痰散结,益气养阴法。
拟方:人参(北条参)、玄参、生牡砺、浙贝母、山慈菇、蒲公英、金银花、山豆根、枸杞子、赤芍、丹参、重楼、天葵子各15g,紫花地丁、板蓝根、射干、夏枯草各12g,牡丹皮9g,白花蛇舌草30g,水煎每日服1剂。辅以化瘤17号丸(当时尚未制成胶囊)每日9g,饭后分3次服。外用麝香独脚莲散滴入酒、醋各少许加温水调敷肿块之上,每隔日更换1次。
上法治疗3个月,肿块基本消失。不料6个月后,原肿块下方又出现3枚指头大淋巴结肿,伴有低热,舌苔薄黄,脉细数,遂于前方中白花蛇舌草增至60g,每日加服犀黄丸6g,小金丸6g。中药守方加减1年半后,肿块完全消失,1978年1月恢复正常工作,随访至2003年初,患者仍健在。
(来源:《中医杂志》·2004年·第45卷·第2期), 百拇医药
易菊清主任医师,悬壶40载,学验俱丰,尤其是用中医药治疗各类恶性肿瘤,药法独特,自成体系。笔者随师廿余年,现将其经验作一简介。
1治标重在解毒,兼以清热
易老认为,人身各类常见恶性肿瘤的总病机为本虚而标实,邪毒内生是恶性肿瘤的根本病因,并且贯穿于恶性肿瘤的全过程,立法处方重在解毒祛邪。同时认为,肿瘤为人体内滋生之异物,日久必郁而化热的病理变化,治法虽重在解毒,还应兼以清热。常选五味消毒饮加半枝莲、白花蛇舌草、重楼、蒲公英、白英、石上柏等解毒清热;选紫草、夏枯草、天葵子、黄药子、山慈菇、藤梨根等解毒散结,酌配六神丸、犀黄丸等中成药共同祛除邪毒、热毒这一根本病因。如易老常用经验方银花慈菇汤即由金银花、重楼、白英、天葵子、山慈菇、半枝莲等10多味药物组成。鼻咽癌基础方由生地黄、玄参、山豆根、牛劳子、天葵子、山慈菇等组成,都充分体现了解毒为主,兼以清热的治癌法则。
, 百拇医药
2治本重在益气,辅以养阴
恶性肿瘤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究其根本乃年老体衰,正气亏虚,是肿瘤滋生的内在因素。正气亏虚为本,毒邪踏踞体内日久,则进一步耗损正气,使气虚日甚,同时,肿瘤邪毒郁而化热,又内灼阴血,致气阴亏损。放疗往往灼伤阴津,以阴虚为主,兼有气虚;手术往往伤正,以气虚为主,兼见阴血虚损。此时治疗要重视益气养阴。常选西洋参、太子参、北沙参、党参、黄芪、生地黄、玄参、麦冬、天花粉、白芍、何首乌、黄精、玉竹、石斛之类,酌配洋参丸、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等中成药,以达益气养阴、扶正祛邪,方能奏效。
3消瘤重在化痰散结,佐以行气活血
易老认为,恶性肿瘤虽以毒热为标,气阴虚为本,但其所以能形成一个坚实肿块,主要病理机制是痰气交阻,痰凝血瘀,痰凝则气滞,气滞则血瘀,要想有效消散肿块,首当化痰散结,佐以行气活血,方可见功。每选消瘰丸(浙贝母、玄参、牡砺)加味,加用僵蚕、郁金、生半夏、生天南星、昆布、海藻、硼砂、蜗牛、白附子等。行气活血以青皮、枳实、香附、炮穿山甲、皂角刺、乳香、没药、血竭、丹参、三棱、莪术、川芎、三七为常用。易老研制的乳腺癌、肺癌基础方均用消瘰丸加味组成。乳腺癌基础方用消瘰丸加牛蒡子、瓜萎、蒲公英、白英、枳实、香附、桃仁、赤芍、川芎、石上柏等药组成。肺癌基础方用消瘰丸加夏枯草、鱼腥草、生半夏、天葵子、三七粉、炮穿山甲、枳壳、郁金等组成。
, 百拇医药
4善用大毒剧毒、以毒攻毒
易老常说,肿瘤形成的主要病因为毒热暴决,且毒盛于热,仅用一般的清热解毒药,往往病重药轻,唯有大毒剧毒之品,方可力挫病势。临床常选雄黄、雌黄、朱砂、轻粉、马钱子、鸦胆子、全蝎、蜈蚣、蟾酥、硇砂、牛黄、麝香之类,配制成丸剂或胶囊剂使用,每获良效。如易老研制的化瘤17号胶囊中就含有雄黄18娘,轻粉30g,蟾酥60g,朱砂1208,牛黄100g,麝香6g,硼砂1208。全方大毒剧毒之品约占1/2比重。此方历经40年临床运用,疗效显著,现为我院拳头科研药品。其它如治癌瘤疼痛的马钱子镇痛散以马钱子为主药,治食道、责门癌、胃癌的虎硇丹含剂以壁虎、硼砂为主药,都是易老常用有效经验方。
5内外合治,注重局部用药
易老认为,恶性肿瘤有发于体内,有发于体表者,如果在全身治疗的同时,加上局部外用药,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尤其是一些体表肿瘤,如恶性淋巴瘤、乳腺癌、皮肤癌等,局部用药,直达病所,尤其重要。另外如肝癌、胃癌、腹部肿瘤等虽属体内肿瘤,但在体表可触摸到肿块者,采取外用药治疗,也可收到异曲同功之效。易老研制的麝香独脚莲散,由麝香、独脚莲二药按1:100比例配制,使用时取散适量,加水,滴人少许食醋,调匀如糊状,敷于肿块之上,覆盖面以超出肿块边缘为度,然后用敷料、绷带或胶布固定,隔日1次,制作方法简易,疗效甚佳。马钱子化瘤止痛膏用马钱子、蟾酥、鸦胆子、生天南星等10味中药研粉后熬制成硬膏剂,每次1张贴肿块上,隔日换药,使用便捷,疗效亦佳。其他,中医传统外科名方紫金锭醋调外敷也是易老常用的有效方法。
, 百拇医药
6病案举例
刘某,男,34岁,1976年12月28日初诊。患者于1976年10日发现两耳下有2cm X 2cm之肿块,推之不移,经某医院病理确诊为网织细胞肉瘤。10天后右侧肿块增至5cm X 5cm,左侧肿块增至4cm X 5cm,再去某院作病检复查,诊断同前,经某肿瘤医院放射治疗后转人我院用中药治疗。刻诊:形体消瘦,口腔、两颊及咽喉部多处红肿溃烂,两耳下仍见肿块,左为3cm X2cm,右为2cm X 2cm,质硬,不痛,舌红少苔,脉象细数。辨证为热毒痰浊互结,凝滞经脉,又因放疗灼伤,气阴亏虚。易老处以清热解毒,化痰散结,益气养阴法。
拟方:人参(北条参)、玄参、生牡砺、浙贝母、山慈菇、蒲公英、金银花、山豆根、枸杞子、赤芍、丹参、重楼、天葵子各15g,紫花地丁、板蓝根、射干、夏枯草各12g,牡丹皮9g,白花蛇舌草30g,水煎每日服1剂。辅以化瘤17号丸(当时尚未制成胶囊)每日9g,饭后分3次服。外用麝香独脚莲散滴入酒、醋各少许加温水调敷肿块之上,每隔日更换1次。
上法治疗3个月,肿块基本消失。不料6个月后,原肿块下方又出现3枚指头大淋巴结肿,伴有低热,舌苔薄黄,脉细数,遂于前方中白花蛇舌草增至60g,每日加服犀黄丸6g,小金丸6g。中药守方加减1年半后,肿块完全消失,1978年1月恢复正常工作,随访至2003年初,患者仍健在。
(来源:《中医杂志》·2004年·第45卷·第2期),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