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免疫性肝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http://www.100md.com
鲍启德, 崔东来, 杨兰兰
自身免疫性肝炎;机制;交叉反应性,鲍启德,崔东来,杨兰兰,,通讯作者:,摘要,关键词:,0,引言,1,AIH的遗传相关基因,2AIH的病理损伤机制,3AIH的
第1页 |
参见附件(698KB,3页)。
鲍启德,崔东来,杨兰兰,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消化科 河北省石家庄市 050000
通讯作者:崔东来,050000,河北省石家庄市和平西路215 号,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消化内科. Liver369@sohu.com
电话:0311-87708261 传真:0311-87708261
收稿日期:2005-07-19 接受日期:2005-07-28
摘要
自身免疫性肝炎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炎症性肝病,女性多见,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临床上主要分为两型:抗平滑肌抗体和(或)抗核抗体阳性为1型,抗肝肾微粒体抗体1阳性为2型.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其遗传易感性可能与特异性人类白细胞抗原等位基因HLADRB1*0301、*0401 、*0404和*0405等有关.触发肝细胞免疫反应的机制以交叉反应性分子模拟机制为主:外来抗原如病毒等与肝自身抗原结构相似而发生交叉反应,免疫调节受损.近来报道自身免疫性肝炎也可继发于肝移植后,其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自身免疫性肝炎;机制;交叉反应性
鲍启德,崔东来,杨兰兰. 自身免疫性肝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5;13(17):2119-2121
0 引言
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慢性进行性炎症性肝病,组织学表现为汇管区大量单核细胞浸润,血清学表现为非肝特异性循环自身抗体的出现,转氨酶升高,γ球蛋白或IgG升高.目前临床上主要分成两大类型:抗核抗体(ANA)和(或)抗平滑肌抗体(SMA)阳性为1型,抗肝肾微粒体抗体1(LKM1)阳性为2型.AIH的诊断需综合临床表现、血清学和免疫学特征并排除其他肝损伤的因素后方能得出,诊断一经明确必须治疗,免疫抑制剂通常有效.本病以女性多见.目前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我们综述AIH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1 AIH的遗传相关基因
早在1965年,Mackay就提出AIH可能存在遗传基础,这种设想被后来的学者证实.最近研究表明1型AIH有很强的遗传易感性,氨基酸序列分析发现: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3(DRB1﹡0301)和HLADR4(DRB1﹡0401)是北欧白种人1型AIH的两个独立易感等位基因,其β链在67-72位的氨基酸序列相同,均为LLEQKR,在第71位为一个赖氨酸(K)残基.日本、阿根廷和墨西哥人的易感等位基因是DRB1﹡0405和DRB1﹡0404,其第71位氨基酸是精氨酸(R)而非赖氨酸,但两类人种享有共同的氨基酸基序LLEQ-R,因此在第71位的K或R就成为1型AIH的重要危险因子[1].
目前初步的资料显示2型AIH的发生可能与HLADR7有关.但相关研究资料较少.
2 AIH的病理损伤机制
免疫组织化学研究证实AIH患者肝组织中炎症细胞的类型主要是表达α/β受体的T细胞,其中多数是CD4阳性的辅助型/诱导型,少数是CD8阳性的细胞毒型/抑制型.次要的炎症细胞有杀伤/自然杀伤细胞(CD16/CD56)、巨噬细胞和B细胞等.炎症细胞介导的免疫攻击性肝损伤的可能途径是:特异性自身抗原肽被HLA2型分子识别并结合成复合物,被抗原提呈细胞(APC)提呈给未分化的TH0细胞,并将其激活,活化的TH0随后分化为TH1和TH2两个亚型,TH2主要分泌白细胞介素-4(IL-4)和IL-10,并促进B细胞生成抗体;TH1分泌IL-2和γ-干扰素、刺激细胞毒型T细胞、增强HLA1型并诱导HLA2型分子在肝细胞的表达、刺激巨噬细胞并促使其释放IL-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细胞因子.如果此时抑制性T细胞功能缺陷,则多种效应器机制被触发:细胞毒性T细胞被活化后杀伤肝细胞;TH1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并募集巨噬细胞,通过附着于肝细胞表面的自身抗体,补体被激活,杀伤性淋巴细胞参与反应(图1)[2].
图1 肝细胞的自身免疫性攻击途径.
该图归纳了参与AIH免疫病理损伤机制的一些因子,由TH1和TH2组成的细胞因子网络调节着机体的免疫反应,同样影响着自身免疫的发病、临床表现及预后.免疫调节受损成为自身免疫性肝损伤过程中的重要机制.研究显示[3],AIH患者的T细胞亚群存在着抗原特异性缺陷,尤其是抗原特异性抑制型T细胞(Ts)功能缺陷,虽然非抗原特异性Ts功能缺陷也见于其他非器官和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但是抗原特异性Ts缺陷似乎对AIH的免疫损伤更为重要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698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