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医学评论 > 人与医学2 > 正文
编号:10797089
http://www.100md.com 2005年9月22日 晴空惊雷
     对令人震惊的现代医学呼吸系统病因学调查的进一步研究西医学已经发展了上千年,可是为什么连一种呼吸系统的疾病都不能确切地阐述其病因机制呢?下面我们就选取一种疾病来进行阐述。我们就以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就是因为肺的功能和结构不可逆性改变导致右心肥大,而引起右心肥大因素很多,有些还不清楚。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病因:按原发病的不同部位可分为三类:

    一、支气管肺疾病;二、肺廓运动障碍性疾病;

    三、肺血管疾病;四、其他。

    其中支气管肺疾病,以慢支阻塞性肺气肿引起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最为多见,约占80%~90%。其次是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重症肺结核、尘肺、慢性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结节病、过敏性肺泡炎、嗜酸性肉芽肿等。

    其中,肺廓运动障碍性疾病大都由胸廓畸形引起,较少见。

    其中,肺血管疾病一般有过敏性肉芽肿病及病因不明的原发性肺动脉高压引起,甚少见。

    而引起慢支阻塞性肺气肿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是多种因素协同作用形成的。

    如果把引起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最为多见的病因关系逆向描述,则是这样: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支气管肺疾病—→阻塞性肺气肿—→多种因素协同作用(至今尚未完全阐明)。

    由此不难看出,对肺源性心脏病的原因探讨,仅仅局限在肺部周围!而实际上,这种现象在西医学的很多疾病研究过程中,都存在。

    这象不象中国的成语所讲述的那样,“管中窥豹”、“坐井观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