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现代眼科学杂志》 > 2005年第5期
编号:10741411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动物模型的应用
http://www.100md.com 《中华现代眼科学杂志》 2005年第5期
1代谢与糖尿病视网膜病,2血液流变学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3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疾病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4血管生长因子与糖尿病视网膜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动物模型是在糖尿病模型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传统的糖尿病动物模型主要有自发性遗传性、胰腺切除、化学物质诱导和转基因动物模型。自发性遗传性动物模型对动物的种属、繁殖和饲养条件要求较严格,提供实验用的数量有限,故实际应用受到限制。化学性糖尿病动物模型诱发简便,是目前应用较广泛的模型。但多数的动物模型仅表现为背景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少见。常用的实验动物有猴、猫、狗、猪、鼠等,因为其视网膜有精细复杂的血管网,可用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实验研究[1]。

    利用糖尿病视网膜病动物模型实验,可以从不同角度对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进行研究。

     1 代谢与糖尿病视网膜病

    慢性高血糖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的关键因素。Engerman等对糖尿病猫进行5年观察后,发现血糖控制不良则视网膜损害呈进行性,而控制良好者视网膜损害则停止[2]。在高血糖状态下,视网膜组织首先发生代谢异常,其次组织结构发生异常。视网膜组织的葡萄糖酵解过程的3个关键限速酶:己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和丙酮酸激酶的活性均显著下降[3]。醛糖还原酶活性增强,山梨醇通道活跃,山梨醇在细胞内聚积,引起渗透压增高,导致周细胞蜕变、减少,毛细血管张力降低,管径扩张,形成短路血管,进而形成微血管瘤[2]。研究发现在糖尿病大鼠发病1个月内发生视网膜组织代谢异常,而其最早的组织病理损害(周细胞丧失)在6个月内出现,提示在疾病初期,视网膜组织中就出现了代谢紊乱[3]。ALX诱导的糖尿病大鼠即使在血糖降至正常时其视网膜内过量的山梨醇、果糖仍滞留而不排出[4]。另外慢性高血糖可能诱导一个或多个关键基因的表达发生改变,人类和实验动物中所见糖尿病视网膜病在血糖控制后仍继续发展可能与此有关[5]。

    高血糖还可影响肌醇代谢,通过与肌醇竞争肌醇受体而引起细胞内肌醇缺乏。Mandarino在实验动物中观察到在视网膜山梨醇上升的同时伴有肌醇含量下降,因而提出山梨醇/肌醇导致糖尿病视网膜病的假说[6]。有研究证实异常的肌醇磷脂代谢是造成周细胞衰亡的机制之一,并且应用肌醇或醛糖还原酶抑制剂可逆转肌醇磷脂代谢,这为防治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奠定了基础[7]。

     2 血液流变学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血液流变学的异常被认为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早期有某些作用。研究发现在明显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之前,视网膜血流速度已发生异常改变,而视网膜血管直径尚无改变[8]。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时,血小板凝聚性显著增强;在应用抗凝剂治疗后,血小板凝聚明显降低[9]。血小板可能不是栓塞视网膜毛细血管的主要因素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990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