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 > 2005年第14期
编号:10741933
脊髓型颈椎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
http://www.100md.com 《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 2005年第14期
脊髓,1CSM的发病机制及过程,2影响CSM发病的几个因素,3CSM的早期临床表现,4CSM早期临床表现及机制,5CSM早期诊断及治疗的临床意义
     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thy,CSM)是各类颈椎病中危害最严重的。CSM约占颈椎病总数的10%~15%,以慢性颈椎间盘退变为基础引起的一种脊髓和神经根功能障碍性疾病。CSM是55岁以上人群中引起脊髓功能障碍的最常见病因。由于其早期临床表现的隐匿性和发展过程的多样化,往往容易误诊(但临床症状和体征有其共性),而丧失早期治疗的机会[1,2]。

     1 CSM的发病机制及过程

    CSM发病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从病理学角度可分为颈椎间盘或椎间关节退变、颈椎骨与软组织的继发性病理改变、脊髓及其血管的慢性压迫性病理改变等三个阶段。

    1.1 椎间盘及椎间关节的退变 椎间盘退变是颈椎病最早期也是最本质的病理改变。椎间盘的功能与其含水量关系密切。30岁以后椎间盘就开始发生生理性甚至病理性的退变,最终导致椎间盘吸水能力明显下降,承受外界压力的能力也显著下降。就会出现髓核脱出,并引起椎间盘高度丧失及椎间盘关节的不稳,随着出现颈椎骨和软组织的继发性病理改变。

    1.2 骨与软组织继发性病理改变 (1)骨赘的形成:椎体后缘骨赘的形成首先是由于椎间盘变性后引起的颈椎不稳而引起。(2)后纵韧带肥厚及节段性后纵韧带骨化:有研究表明,椎间盘退变引起的髓核突出可引起后纵韧带发生炎症继而增生、肥厚。增生的后纵韧带可占据一定的椎管空间。(3)黄韧带继发性病理改变:由于椎间隙高度丢失,黄韧带松弛、增生、肥厚,失去弹性并折皱突入椎管,可导致脊髓受压,颈椎过伸时这种变化更为明显。

    1.3 脊髓及其血管的慢性压迫性病理改变 慢性脊髓病变的发生机制:CSM区别于其他类型颈椎病的特征性病理过程。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论:(1)压迫理论。颈过伸时椎管截面积可缩小11%~16%,而相应的脊髓面积则可增加9%~17%,正常椎管有一定空间可以缓冲。CSM患者椎管的剩余空间被突出的髓核、骨赘和肥厚的后纵韧带以及增生折皱的黄韧带部分甚至完全占据。因此,颈椎过伸时脊髓被其前的骨赘及后方的黄韧带前后“钳压”而造成脊髓的直接压迫。(2)齿状韧带牵张理论。当脊髓受到明显的腹侧压迫时,其侧方将脊髓固定于硬脊膜上的齿状韧带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850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