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 > 2005年第14期
编号:10741937
树突状细胞与脑胶质瘤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http://www.100md.com 《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 2005年第14期
树突,1DC的免疫学特征,2DC与肿瘤免疫,3DC与脑胶质瘤的治疗,【参考文献】
     树突状细胞(dentritic cell ,DC),因其表面有许多膜样或树枝状突起而得名,它在体内数量极少,却广泛地分布于机体几乎所有的组织和器官。DC作为一种专职抗原递呈细胞(APC),是目前所知抗原递呈能力最强的APC,而且具有启动初次免疫应答的能力,故DC被认为在抗肿瘤免疫中具有核心地位。以往认为中枢神经系统缺乏DC,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中枢神经系统不但存在着DC,而且抗瘤效果明显,在此就DC与脑胶质瘤免疫治疗概述如下。

    1 DC的免疫学特征

    1.1 DC的来源 1868年Langerhans首次发现了Langerhans细胞,即皮肤DC。1973年Steinman和Chon分离并鉴定了鼠脾脏的DC,从此才引起人们重视。研究发现,DC起源于两个途径[1]:(1)骨髓来源的DC(myeloid drived DC):由骨髓CD34+细胞分化而来,具有双向分化潜能,由M-CSF诱生为巨噬细胞,由GM-CSF、TNF-α诱生为DC。这类DC主要包括CD34+干细胞来源的DC、人单核细胞衍生的DC和皮肤Langerhans细胞等。主要功能为参与抗原的摄取、加工及处理,递呈抗原给T细胞并引起T细胞的激活。(2)淋巴组织起源的DC(lymphoid-related DC):由胸腺中分离的前体细胞发育而来,表达低水平CD34+而无其他T细胞标志,主要分布于胸腺髓质和脾T细胞居住区,目前对这类DC研究不多,可能与自身及外来抗原的免疫耐受有关。

    1.2 DC的特征 Steinman[2]阐述了DC与功能相关的几大特征:(1)DC捕获加工处理抗原的能力强;(2)高表达MHC-Ⅰ和MHC-Ⅱ类分子;(3)表达丰富的黏附分子及共刺激因子,如ICAMs、LFA-3、β-整合素、B7、CD40、IL-12等;(4)DC的限制性标志为CD83、P55、S100b等。骨髓及血液中的前体DC随血流分布于皮肤、胃肠道、心、肝、肺等非淋巴器官发育为未成熟DC,主要参与抗原的摄取、加工和处理,高表达CD86和HLA-DR等,这时期抗原提呈功能较弱。然后未成熟DC通过淋巴系统在抗原所在区提取抗原,经血液及淋巴液这一移行阶段,以隐蔽细胞的形式到达次级淋巴组织成为成熟DC,丧失加工处理抗原的能力,而表达高水平的MHC-Ⅰ和MHC-Ⅱ类分子、共刺激分子B7-1(CD80)、B7-2(CD86)、CD40以及某些黏附分子LFA1(CD11a)、LFA3(CD58)、ICAM1(CD54)等[3],即抗原提呈能力强,摄取抗原能力弱。

     2 DC与肿瘤免疫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162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