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现代耳鼻喉杂志》 > 2005年第3期
编号:10742293
电子耳蜗植入术1例
http://www.100md.com 《中华现代耳鼻喉杂志》 2005年第3期
     电子耳蜗植入自1961年被House首次运用于临床以来,近10年来国内外研究达到了高潮,1988年我院开始将这一新生成果应用于临床,取得了满意效果。

     1 病历摘要

    患者,男,35岁,因12岁时患乙型脑炎后而导致耳聋,其曾经读完过小学,属语后聋,聋的性质是重度全聋(电听力各频道均无反应,脑干诱发电位声刺激130dB无典型波出现,全庭功能消失,乳突X线摄片为气化型)。患者采用吉林省辽沈无线电六厂制造的EC-2Ⅱ型电子耳蜗,术中发现圆窗龛被增生骨质封闭,失去标志,呈耳蜗骨化。手术特点:采用后鼓室进路感应式单导电耳蜗植入术式,穿过人工后鼓室裂孔,在镫骨前下方相当于蜗窗的鼓岬上用1mm金刚钻头磨出直径约2mm、深约5mm的隧道,将作用电柱埋入隧道内,然后用骨粉和纤维蛋白黏合剂将电极固定在隧道内,参考电极固定在颞肌下。电子耳蜗植入术后第7周出现听力,如汽车喇叭声、说话声、风吹声。到第10周时,对周围环境声如敲门声、关门声、自来水声、敲金属碗声、单车铃声、碰瓶声、闹钟声、摩托车马达声、病历牌折击声、收录机音乐声、击掌声等14种声音都能听到,纯音测听在250Hz、500Hz、1kHz、2kHz、4kHz的85~90dB均出现听力,并能识别风吹声、说话声、敲门声、汽车喇叭声和音乐声。术后无眩晕、耳鸣反应,追踪10年仍保持能听到上述环境声。

     2 讨论

    笔者认为电子耳蜗植入,目前虽不能使患者直接理解语言,但对过去一直认为是不治之症的全聋患者无疑是一个福音,由于它能使患者听到各种环境声,从而解除了孤独感,增加了安全感,使患者由无声世界进入有声世界,再进行唇读语言训练,将有助于患者重归社会,进行正常交流。

    作者单位: 650032 云南昆明,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

    (编辑:新 竹), 百拇医药(李咸龙 钟式琴 范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