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 2005年第18期
编号:10924671
肠黏膜免疫调节紊乱介导炎症性肠病的发生
http://www.100md.com 王旭丹, 袁学勤
王旭丹,,袁学勤,,通讯作者:,电话:,收稿日期:,接受日期:,摘要,0引言,1肠道微生物来源的抗原性刺激,2T淋巴细胞活化为效应细胞介导肠黏膜炎症,2.1效应
第2页
第1页

    参见附件(490KB,6页)。

     王旭丹,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北京市 100029

    袁学勤,中国医药研究开发中心有限公司 北京市 102206

    通讯作者:王旭丹,100029,北京市北三环东路11号,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医学病原系. wangxd@bbn.cn

    电话:010-64286972

    收稿日期:2005-06-28 接受日期:2005-07-06

    摘要

    肠黏膜免疫调节紊乱导致炎症性肠病的发生.肠道共生的微生物抗原刺激肠黏膜T细胞,CD4+T细胞在IL-12的作用下分化为Th1,形成IFN-γ,TNF-α升高的Th1型黏膜炎症,表现与Crohn病相似;CD4+T细胞或非典型NKT细胞活化后,分泌IL-13,IL-4,IL-5,形成Th2型黏膜炎症,表现与溃疡性结肠炎相似.调节性T细胞Th3,Tr1和CD4+CD25+ T细胞通过分泌TGF-β和IL-10等作用抑制肠黏膜免疫反应,维持肠黏膜平衡.

    王旭丹,袁学勤. 肠黏膜免疫调节紊乱介导炎症性肠病的发生.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5;13(18):2257-2262

    0 引言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组病因不明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包含了两个独立的疾病,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隆病(crohn’s disease,CD),二者在临床表现和病理特点上各不相同.目前普遍认为IBD的产生主要来自于黏膜免疫、相关基因和环境因素,其中免疫因素是IBD目前研究最活跃的领域.采用自发的动物模型和基因工程动物模型及可诱导的动物模型为研究IBD的免疫机制的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并取得大量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1 肠道微生物来源的抗原性刺激

    淋巴细胞异常活化参与了IBD的发生.淋巴细胞的活化需要抗原,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肠道微生物,尤其是共生细菌承担了启动黏膜免疫细胞活化的抗原的角色.人类肠道黏膜表面分布了大量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从人一出生就定居于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共生的微生物可能已成为人体成分的一部分,它们的某些抗原成分甚至能进入人体内环境,并可能经过胸腺处理,以至于等同于自身抗原[1].因此,正常个体的血液和黏膜的单个核细胞对自身来源的微生物并不发生免疫应答,但对其它个体肠道的微生物群则有反应,即使是相同的品系的微生物也是这样[2].但IBD患者结肠黏膜的单个核细胞在自身同源的肠道细菌刺激下也会发生增生,症状缓解的患者则失去增生能力[3].多项证据证明了IBD的产生与肠道微生物密切相关.如在普通饲养条件或无特定病原体条件下建立的动物结肠炎,在无菌条件下不能建立[4].预先用抗生素处理可以减轻消炎痛结肠炎、DSS(dextran sulfate sodium,硫酸葡聚糖钠)结肠炎、TNBS(trinitrobenzene sulfonic acid,三硝基苯磺酸)结肠炎的肠道炎症反应;如未经抗生素处理,TNBS在注入24 h后,即可观察到动物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有细菌入侵现象[5].研究表明,虽然共生微生物中的厌氧菌较需氧菌产生更为严重的黏膜损害和炎症,但共生的厌氧菌和需氧菌的复杂的共同作用为免疫性结肠炎症的产生提供了持续的抗原性刺激[6].

    究竟是何种抗原成分启动了肠道黏膜免疫反应一直为研究者所关注.将肝螺杆菌(Helicobacter hepaticus)接种于无特定病原体的IL-10-/-小鼠中可诱导的盲肠和结肠炎,与炎症相关的Th1细胞可与肝螺杆菌裂解液中的可溶性抗原SheLAg发生反应,且SheLAg特异的CD4+T细胞的过继转移可导致肝螺杆菌感染的RAG-/-小鼠出现结肠炎,但在没有感染肝螺杆菌的RAG-/-小鼠并不出现.这些CD4+T细胞克隆中的其中一个识别肝螺杆菌中的一个718个氨基酸构成的鞭毛钩状蛋白,其识别表位为VFEGGRASFNSDGSL,这是迄今为止获得的第一份导致结肠炎的单一的细菌抗原成分[7].临床研究也得到了相似的结论[8].

    2 T淋巴细胞活化为效应细胞介导肠黏膜炎症

    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完整是维持肠黏膜正常功能的基础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490KB,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