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药药业 > 药事管理
编号:10769529
青蒿素 从背景优势到竞争优势的探索范本
http://www.100md.com 2005年10月2日 中国中药材GAP网
     作者:记者 冰 岛 来源:《国际商报》2005年9月27日报道

    中国改革开放27年,既是一部加工贸易发展史,也是一部制造业发展史,更是一部资本和蓝领结合史,虽然中国进出口额已超过1万亿美元,人均GDP超过1200美元,但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只是制造而非创造,中国创新能力的衰弱正逐步显现出来。如在1万亿美元出口额中,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只占27.9%,且80%由外商独资企业或中外合资企业完成,核心技术及核心营销渠道,根本不掌握在中方企业手里。自主品牌出口不足出口总额10%。据相关数据:制造环节95%的利润,被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拥有强大渠道能力的外国企业拿走,我企业在该环节获得的利润只有5%,这使中国同时处在国际产业链最低端及制造业利润链最低端。中国在成为制造大国的同时,却对制造失去控制。

    当中国必须实施“品牌战略”、以此带动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变革、逐步成为各阶层共识时,其不仅是一次发展理念的转变,更是一次发展意识的觉醒。

    一些企业已提前一步行动起来,如华为已在瑞典、印度等地建立全球研发中心;联想收购IBMpc业务,使其国际化能力获得突破性提升,虽然结局很难判断,但没有这些突破性动作,没有对发展之道的深层次探索,中国企业要想具有国际竞争力,永远是南轲一梦。

    当华立集团5年前悄然从电度表生产线上调头、迅速向制药业挺进、并以青蒿素产业为突破口、以求在全球制药业强势立足、向医药产业进军时,外界目光多是质疑。当青蒿素产业实实在在起来时,市场给予其的评价,也几乎清一色的“抢购国际青蒿素大单,欲建立青蒿素帝国”等词汇。

    这是认识上的短视。如果市场只看到国内外企业对青蒿素产业的激烈竞争,只对中国青蒿素企业长期处于原料供应商地位鸣不平,中国企业在新经济发展周期所需的环境成本和政策成本,不会比以前好多少。

    华立对青蒿素产业的大幅度整合,应被视为中国企业正力图通过对上、下游产业链的开拓,使中国的产业发展能力,向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转型。中国企业的产业发展模式,已开始从幼稚逐渐走向成熟。

    华立1996年以收购重庆电度表厂进入重庆,其希望在西部建立杭州之外的第二个产业基地,但今后业务重点将不在仪表上。2000年时其利用国家赋予西部的优惠政策在重庆寻找商机。集团董事局主席汪力成不断对外界强调,华立向制药业的多元化扩张,主要是电度表全球市场份额不够大,发展空间有限,与华立做大做强的愿望有矛盾,所以华立选择新产业进入,实行战略转型。

    电度表行业属传统制造业,而传统制造业平均利润只有5%。更重要的是行业的产业关联度差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358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