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家庭健康 > 四季保健 > 秋季 > 悲秋
编号:11244391
自古为何多“悲秋”
http://www.100md.com 2005年10月3日 《家庭医生报》 2005年第40期(总第1025期 2005.10.03)
     秋季昼短夜长,秋风萧瑟、万木凋零、景物萧杀的自然环境和秋雨绵绵、阴霾冷湿的天气,会给人们尤其是中老年人带来凄凉、郁闷和迟暮的感触,使人悲哀、忧虑和伤感。医学调查资料显示, 深秋至冬季是一年中因病死亡和发生自杀、诱发精神疾病最多的时期。

    现代医学研究已证实,这种“悲秋”的情结与人体内激素变化导致的情绪感受密切相关。秋天昼短夜长,日照减少,加上秋雨绵绵,天气阴冷,“一场秋雨一场寒”,光照不足使松果体分泌的褪黑激素明显增多,由于“负反馈”作用使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等能振奋情绪的人体激素分泌减少,于是人体细胞极不活跃,新陈代谢相对减慢,人的情绪也就抑郁消沉、郁郁寡欢,有的甚至终日无精打采、昏昏欲睡,医学上称之为“季节性情感障碍症”。

    “悲秋”情怀其实也是一种心身性疾病,女性多于男性,文职多于工职。原因为女性思维敏锐,多愁善感,对外界环境变化反应迅速,易触景生情,浮悲联翩,导致种种不良的负性情绪。

    为消除“自古逢秋悲寂寥”的凄凉情怀,必须以积极的态度进行心理上的自我调节。多晒太阳,以抑制松果体分泌过多的褪黑激素;也可实施“光照疗法”,以补充日照的不足。培养乐观情绪,起居有规律,多进行户外体育锻炼,多与人交谈,登高赏景;采菊东篱,观赏红叶,使人心胸开阔,情志畅达,把整个身心与自然融为一体;同时从初秋起即进行耐寒锻炼,以加强对季节变换、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 百拇医药(陆基宗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