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100md.com
爱健康网
(编者按:中医的一些治疗原则,往往象谚语一样,但是不可以轻视,也不可以认为简单而而妄用治法,临床取效,多在深刻理解经典理论的实践基础上获得。)
风之六淫之首,四时皆可致病,故有“风为百病之长”之说。对风邪侵袭而引起的疾病的治疗,历代医家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临床经验,除了对外风引起的风寒用辛温解表散风,风热用辛凉解表疏风,风湿用化湿祛风等治法外,还是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辨证地提出了“治风先治血”的治法,通过调和血气而达到“血行风自灭”的冶疗目的。这种治法正体现出中医学“同病异治”的灵活辨证施治观点。
“治风先治血”它包含着“活血”与“养血”为主的两个不同内容,它是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而辨证施用。例如。体质素热而触受风邪,致邪滞留肌腠而发风疹块或与湿邪蕴结而发湿疹,用辛凉解表疏风剂(如消风散)奏效不明显时,采用活血治法往往可收到良好的疗效。又如临床上常见的眩晕、耳鸣或症见肌肤不仁、冷痹或震颤,若患者脉象细弱,舌后质淡嫩、无苔或少苔,则可知为血虚生风之象,可投以八珍汤或归脾汤补益气血,阴血得充,风疾可除,这就是“冶风先冶血,血行风自灭“所以能获效的原理。
治疗风疾,笔者常结合针灸。除按经络学说辨证取穴外,多配合与调理血气有关背腧穴,如肝俞(肝主血),脾俞(脾统血),膈俞(血会膈俞)等。风热、肝风宜针、宜泻,血虚生风宜多用艾灸、针用补法,针药结合,常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曾治一徐姓中年病者,因患皮肤痒疹月余,经用多种药物未奏效。余诊见患者形体壮实,神志微烦,痒疹多分布于肘、大腿、背部,疹块微隆,色淡红,散在分布或溶合成块,杂有色素沉着旧疹斑,触这皮肤微烘热,口干,胃纳欠佳,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苔薄黄,舌质红,脉浮数。证脉合参,病由内有蕴热,复外感风邪而触发,风热聚结于皮肤所致。乃投以活血解表之剂,同时针泻曲池、血海、膈俞,以疏通经络气血。二诊患者诉皮肤搔痒减半,视之疹块大多平复,色淡,胃纳改善,小便淡黄,大便已解,苔薄黄润、舌质淡红,脉转浮缓。病势稍去,仍遵原意化裁,五诊而病除。
此外针药并施,以活血为主而获良效,后续用此法施治26例,疗效均满意,从而进一步印证古人提出的“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治法,对指导临床确有其现实的意义。
(陈全新)
风之六淫之首,四时皆可致病,故有“风为百病之长”之说。对风邪侵袭而引起的疾病的治疗,历代医家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临床经验,除了对外风引起的风寒用辛温解表散风,风热用辛凉解表疏风,风湿用化湿祛风等治法外,还是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辨证地提出了“治风先治血”的治法,通过调和血气而达到“血行风自灭”的冶疗目的。这种治法正体现出中医学“同病异治”的灵活辨证施治观点。
“治风先治血”它包含着“活血”与“养血”为主的两个不同内容,它是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而辨证施用。例如。体质素热而触受风邪,致邪滞留肌腠而发风疹块或与湿邪蕴结而发湿疹,用辛凉解表疏风剂(如消风散)奏效不明显时,采用活血治法往往可收到良好的疗效。又如临床上常见的眩晕、耳鸣或症见肌肤不仁、冷痹或震颤,若患者脉象细弱,舌后质淡嫩、无苔或少苔,则可知为血虚生风之象,可投以八珍汤或归脾汤补益气血,阴血得充,风疾可除,这就是“冶风先冶血,血行风自灭“所以能获效的原理。
治疗风疾,笔者常结合针灸。除按经络学说辨证取穴外,多配合与调理血气有关背腧穴,如肝俞(肝主血),脾俞(脾统血),膈俞(血会膈俞)等。风热、肝风宜针、宜泻,血虚生风宜多用艾灸、针用补法,针药结合,常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曾治一徐姓中年病者,因患皮肤痒疹月余,经用多种药物未奏效。余诊见患者形体壮实,神志微烦,痒疹多分布于肘、大腿、背部,疹块微隆,色淡红,散在分布或溶合成块,杂有色素沉着旧疹斑,触这皮肤微烘热,口干,胃纳欠佳,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苔薄黄,舌质红,脉浮数。证脉合参,病由内有蕴热,复外感风邪而触发,风热聚结于皮肤所致。乃投以活血解表之剂,同时针泻曲池、血海、膈俞,以疏通经络气血。二诊患者诉皮肤搔痒减半,视之疹块大多平复,色淡,胃纳改善,小便淡黄,大便已解,苔薄黄润、舌质淡红,脉转浮缓。病势稍去,仍遵原意化裁,五诊而病除。
此外针药并施,以活血为主而获良效,后续用此法施治26例,疗效均满意,从而进一步印证古人提出的“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治法,对指导临床确有其现实的意义。
(陈全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