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 2005年第9期
编号:10780161
阿片与中枢性瘙痒
http://www.100md.com 《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2005年第9期
1阿片的末梢给药,2硬膜外及蛛网膜下腔给予阿片类药,3小脑延髓池及脑内给予吗啡,4阿片拮抗剂的止痒效果,5结语
     瘙痒是皮肤表面和皮肤黏膜引起的感觉。痒觉和痛觉同样可感知活体的危险,担当着生物防御的作用。痛觉是活体各部位感知来自外界的侵袭或内部环境的异常,用于引起逃避反射或防御行动的感觉;痒觉是可感知皮肤表面的寄生虫刺激物而采用(手或爪)挠动作等用于去除入侵物、刺激物的感觉。两个感觉概念是不同的。由域下刺激引起的单纯痛觉没有感觉。瘙痒作为引起(手或爪)挠动作的感觉很容易被理解,但它的发生、传导与制约机制却不十分明了。痒觉和痛觉有很多共同的性质,但也有明显的不同点。对痒觉的理解上,应把它和痛觉的不同点加以区别,其中特别有意义的是对于阿片不同的反应性。即:以吗啡为代表的阿片类在显示了对痛疼强力的抑制作用的同时,也增加了瘙痒的机率。本文对阿片与瘙痒的关系进行了阐述。

     1 阿片的末梢给药

    很久已知吗啡可引起瘙痒。静脉注射镇痛量的吗啡,皮肤血管扩张并出现面部、颈部和上胸部红斑伴瘙痒。另外注射部位局部出现荨麻疹。哌替啶有同样的症状。但羟氢吗啡酮、美散痛、芬太尼和苏芬太尼等阿片类镇痛剂没有此症状。皮内注射吗啡引起的瘙痒是不通过阿片受体的反应。吗啡作用于人体皮肤的肥大细胞时引起脱颗粒释放出组胺,此作用难于用纳洛酮抑制。因此认为,吗啡末梢作用引起的瘙痒主要是组胺从肥大细胞内释放造成的。一方面,单独用不引起瘙痒剂量的吗啡、β内啡呔和类似二苯甲氧甲哌啶的化合物FK33-824的同时,皮内注射组胺,因组胺引起瘙痒持续的时间延长。这说明FK33-824的作用也不通过阿片受体。

    给鼠皮内注射吗啡(30~100nmol/site)不引起瘙痒反应,100nmol/site吗啡相当于约1.2mg/kg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32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