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理论 > 临床医学(外科) > 现代麻醉学(第三版) > 正文
编号:10783632
004章.麻醉与呼吸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159kb)。

    第4章 麻醉与呼吸

    要理解麻醉和手术中出现的呼吸功能紊乱及血气变化机制,必须首先充分了解正常的呼吸生理。呼吸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吸入新鲜氧气和呼出二氧化碳。同时,它还有调节体内酸碱平衡,分泌激素和排泄的作用。熟悉和掌握肺脏的生理,是安全麻醉的基础。

    第1节 呼吸系统的解剖

    呼吸系统由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叶、段、亚段)、细支气管、终末支气管、呼吸性支气管及肺泡等组成。呼吸系统的基本结构,除包括气道、肺与肺泡组织外,还应包括胸廓、各种呼吸肌及肺和胸廓的血供、淋巴、神经支配等。

    一、气道

    以环状软骨下缘为界,通常将气道分为上、下气道。上气道由鼻、咽、喉组成,是气体进入肺内的门户。主要功能除传导气流外,尚有加温、湿化、净化空气和吞咽、嗅觉及发音等功能。下气道主要由气管、支气管、支气管树及肺泡等组成,根据功能不同,又分为传导气管(气管、支气管树)和呼吸区。

    1.气管 是个管状结构,上端起于环状软骨,通过颈部向下延伸入胸内,在胸骨上、中1/3处分叉为左、右支气管。气管分叉部即所谓隆突。成人气管平均长度约10~13cm,直径约2.0~2.5cm。气管由16~20个U形软骨环组成,开口部向背面,由富于弹性的纤维结缔组织连接。气管虽有U形软骨支撑,但仍容易受外来压力影响,通常受压50~70cmH2O即可引起气管萎陷,如颈部肿瘤、血肿压迫常引起气管狭窄。在人体气管内外压差达10cmH2O时,可使气管容量有42%~56%的变化。

    2.支气管 气管于第5、6胸椎之间,相当于胸骨角水平分叉为左右支气.管。在成人,右支气管较左支气管短、粗而陡直,平均长2.5~3cm,与气管纵轴夹角为20o~30o。左支气管细,长约4~5cm,与气管纵轴夹角为40o~50o。因此插管过深或吸入异物时易入右主支气管。3岁内的儿童左右支气管与气管纵轴夹角基本相等,约为55o。

    3.支气管树 左右支气管经肺门进入肺内后反复分支,分别为叶、段、亚段、细支气管、终末支气管、呼吸性支气管、肺泡管、肺泡等共约23级(图4-1)。终末支气管以上不参与气体交换,为传导气道;呼吸性支气管以下为呼吸区,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从12~19级气道内径虽从1.0mm减小到0.5mm,但其整个横断面积明显增加,已是大支气管横断面积的30倍,气流阻力也相应减小,仅占气道全部阻力的10%左右(表4-1)。因此应用较高压力克服气道阻力来进行通气,而不致于造成肺泡的损伤。

    表4-1各级气管的内径和横断面积

    气道分级名称气道直径(cm)横断面积(cm2)0气管1.802.541主支气管1.222.332叶支气管0.832.133段支气管0.562.0041级亚段支气管0.452.48.85级亚段支气管0.186.95.16终末支气管0.06180171级呼吸性支气管0.05300.20肺泡管0.0451600.23肺泡囊0.04111800

    4.支气管腺体 气管与支气管相似,均由粘膜、粘膜下层和外膜组成。粘膜上皮为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其间散在着杯状细胞,能分泌粘液。支气管分支越细,杯状细胞越少,至细支气管时粘膜仅为一层纤毛上皮和极少的杯状细胞。粘液腺位于气管和支气管的粘膜下层,以中等大小的支气管中数目最多。腺体的大小及数目变化很大,最大者可达1mm。慢性支气管炎时,腺泡增多,腺体增大。腺体分泌的粘液主要含有酸性和中性多糖,此外还有白蛋白和球蛋白。粘液腺的分泌除源于直接刺激外,还可由迷走神经反射诱发。乙酰胆碱可促使粘液腺分泌,但对杯状细胞无影响。阿托品能减少粘液腺体的分泌。

    正常情况下,气道分泌物有助于维持气道正常功能,减少气道水分丢失,维持纤毛上皮的正常运动,形成粘液毯,并通过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免疫因子对吸入的病原体起抗感染作用。病理情况下,粘液腺分泌过多,以致纤毛不能摆动,粘液不能排出;过量粘液还可能阻塞细支气管,使气道引流不畅而发生感染。

    5.支气管的纤毛 上、下气道除极少部位,均分布有纤毛。纤毛从粘膜的纤毛细胞上长出,纤毛顶端有厚约5μm的粘液毯。纤毛在较稀的液体中摆动,速度可变。粘液毯向上方移动的速度为2.5~3.5mm/min,能有效地将颗粒和病原体等排出气道。

    影响纤毛上皮运动和粘液毯活动的因素很多,干燥可破坏粘液毯;吸烟和药物可影响纤毛运动;流感病毒能引起纤毛细胞变性;慢性支气管炎和支气管扩张时,可引起纤毛数目减少。吸入麻醉药如氟烷能通过抑制纤毛运动频率,改变粘液的质和量降低粘液纤毛清除率。吸入氟烷6小时后,粘液纤毛清除率降低,并至少延续到停药后3小时。

    二、肺与肺泡

    1.肺 是有弹性的海绵状器官,形状似圆锥形,位于纵隔两侧。上端称肺尖,下断称肺底,内侧称纵隔面,外侧称肋面。右肺三叶,左肺二叶,外被胸膜、叶间裂相隔,每叶肺又依支气管和血管的分支,再分为肺段。肺段在解剖构造和功能上,均可认为是一独立单位。

    2.肺泡 是气体交换的场所,为多面型薄壁囊泡,总的表面积可达70m2。肺泡的平均直径约为0.25mm,实际大小因呼吸深度而异。肺泡的数目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长,在出生时约为0.24亿,到8~9岁时即可达到成人水平(3亿)。

    三、胸廓

    胸廓是由12块胸椎骨,12对肋骨,1块胸骨和肋间肌构成的骨性结构,肺、气管、支气管、纵隔等重要器官均位于胸廓之内。胸廓具有足够的坚硬度以保护其内在的重要器官,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可以在呼吸动作时起类似风箱的作用。在吸气时,胸廓与肺可在前后径、横径、长径三个方向增大体积,有助于吸气动作的产生。

    第2节 肺的通气

    肺通气是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实现肺通气的器官包括气道、肺泡和胸廓等。气道是沟通肺泡与外界的通道;肺泡是气体与血液进行交换的主要场所;而胸廓的节律性呼吸运动则是实现肺通气的动力。

    一、呼吸动力

    呼吸肌收缩、舒张所造成的胸廓扩大和缩小,称为呼吸运动。呼吸运动时,由于胸腔体积的改变,引起胸腔内和肺内压力的变化,形成大气与肺泡气之间的压力差,不仅克服胸廓和肺的弹性阻力以及气道与组织的非弹性阻力,还引起气体在肺与体外间的流动。

    1.呼吸肌 引起呼吸运动的肌肉为呼吸肌。使胸廓扩大产生吸气动作的肌肉为吸气肌,主要有膈肌和肋间外肌;使胸廓缩小产生呼气动作的肌肉为呼气肌,主要有腹壁肌肉和肋间内肌。

    2.吸气运动 总是主动过程。吸气时,膈肌收缩,隆起的圆顶变平下移,从而增大了胸腔的上下径;肋间外肌收缩,使肋骨和胸骨上提,肋骨下缘向外翻转,从而增大了胸腔的前后径和左右径,胸腔体积增大,产生胸腔负压。膈肌收缩引起的呼吸运动称为腹式呼吸;相应地,肋间外肌收缩引起的呼吸运动称为胸式呼吸。在平静呼吸时,75%的肺通气量是依靠膈肌的收缩来完成;但肋间外肌运动产生胸廓扩张能力较膈肌大,所以在用力呼吸时,其呼吸型多改为胸式呼吸为主。

    3.呼气运动 平静呼吸时,呼气是被动的,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肺依靠本身的弹性回缩力量而复位。用力呼吸时,呼气肌才参与收缩,使胸廓进一步缩小,呼气也有了主动的成分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DOC附件(159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