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资料a3 > 正文
编号:10783775
跨世纪知识城——心理学益智故事.pdf
http://www.100md.com
第1页
第38页
第13页

    参见附件(103kb)。

    心理学益智故事徐悲鸿买画

    早在解放前,徐悲鸿刚到北平时,便经常去琉璃厂的字画店里浏览,以

    搜集古今的优秀字画。遇上他所喜爱的,就会情不自禁地说:“这是一张好

    画!”“这是难得的精品!”等等,直说得站在旁边的画商眉开眼笑,本来

    没有打算要高价的,现在却向徐悲鸿提出了高价。而徐悲鸿一旦看中,便不

    再计较价钱。有时为了买画,家中的钱又不够,他就再添上自己的画。

    徐悲鸿当时的经济条件并不富裕,他自己的生活过得十分俭朴,连双皮

    鞋都要到旧货摊上去买,他的妻子廖静文有时埋怨他说:

    “你何必在画商面前表示你那样喜爱这张画呢?你不会冷静一些吗?你

    总是让人家看出你非买不可,结果你原可以少出一些钱就能买到的画,也被

    人家要了高价。”

    徐悲鸿温和地点头笑了,承认她的话很有道理。但是,下一次再遇到画

    商送来好画时,他还是情不自禁地赞不绝口。

    徐悲鸿为什么买画时赞画?这除了他诚实、公正、无欺的道德品质以外,还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那就是“言为心声”。语言是人们交际的手

    段,但同时又是人在思维时的工具,语言是有确定意义的心理现象。徐悲鸿

    终生不知疲倦地收集我国古代传统绘画,使它们能得到自己的研究、整理和

    保护。当一幅好画突然出现在他面前时,他激动、他兴奋、他赞赏。假如,他对一幅真正的好画能装出无动于衷的样子,那他就不是画家徐悲鸿了。临时教练

    1959 年第 25 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我国选手容国团获得了男子单打决

    赛权,他的对手是匈牙利老将西多。

    俗话说:“冤家路窄。”当时在世界上所有的乒乓球运动员中,容国团

    最发憷的就是这位西多。以往两人曾数次交手,容国团一次也没赢过,就在

    前些天的团体赛上,容国团又以O ∶2 败给了他。所以,还没等上阵,容国团

    就先怯了三分。

    以这种心理状态登场,肯定凶多吉少。面对这种情况,乒乓球队的领导

    果断地决定:容国团进行决赛时,由运动员杨瑞华当场外指导(当时乒乓球

    队的教练是傅其芳)。原来,杨瑞华和容国团相反,和西多的几次对阵从来

    未输过。就在前几天的团体赛上,又刚刚以2 ∶0 战胜了西多。所以,有杨瑞

    华在场外一坐,容国团的心里就踏实多了。

    比赛形势果然如我方所料,西多虽然胜了第一局,但中间休息换场地时,他突然发现向容国团面授机宜的不是傅其芳,而是自己的克星杨瑞华时,心

    里顿时发了毛。自己的教练说了些什么,他一概没听进去,眼睛紧紧地盯着

    杨瑞华,看他对容国团做什么手势……。

    两人再次上阵,形势急转直下,西多忧心忡忡,乱了阵脚;而容国团则

    士气大振,越打越勇,终于连胜3 局,以 3 ∶1 战胜了西多,为祖国夺得了第

    一个世界冠军。

    这场决赛与其说是一场实力战,不如说是一场心理战。中国队抓住了西

    多对杨瑞华的恐惧心理,对他展开了心理攻势。那么,西多的对手是容国团,不是杨瑞华,他为什么会在比赛中心理失衡,情绪不稳呢?这就是“潜意识”

    在作怪。西多屡次败于杨瑞华,对杨本能地有一种否定性的情绪体验。这种

    实际上起作用的刺激,在他不知不觉的、没有意识到的、也控制不住的时候

    就使他产生了恐惧心理。摄影师的本事

    有个13 口人的大家庭,来到一家照相馆,要照一张 “全家福。”

    摄影师给13 口人按长幼男女顺序排好了位置, 等要照时却发现他们都板

    着脸。摄影师要求他们笑一笑,但是这家人似乎不会笑,勉强笑出来比哭还

    难看。摄影师说一句常用的笑话,但也无济于事,这家人看来有些紧张。

    摄影师看着一位约 6岁的小男孩站在一位老太太的身边,于是有了主

    意。他对那位小男孩说:“你能不能再靠近你妈那边一点儿?”

    小男孩马上嚷道:“她不是我妈,她是我奶奶!”话一出口,他们 13

    口人全笑了,摄影师立刻摁下了快门,他拍出了一张很好的“全家福”。

    人们在出乎意外的紧张情况下所产生的情感状态,心理学上叫做“应

    激”。这 13 口之家照相的紧张表现就是一种应激状态。摄影师的本事就在

    于随机应变,创造一个自然情境,使这家人摆脱心理紧张,放松神经,松弛

    表情,就在大家笑得自然时,摄下一张成功的照片。考试

    某电影制片厂要在两位考生中通过考试选取一名见习演员。工作人员告

    诉他们:“一进这个房间,我们的考试就开始了。”甲被指定进甲室,乙被

    指定进乙室。

    甲敲了两下门,里面便传出清脆的“请进”声。甲推门进去,室内一位

    正在理妆的少女,从穿衣镜里看到进门的甲,便惊喜异常地扭过身来,快步

    迎上,亲昵地喊:“哥哥。”这位考生一楞,脸红至脖,连连后退:“你—

    —,你—-,你认错了吧!”

    乙连敲几次门,屋里才传出细声的“进来吧”。乙推门进去,见一位老

    太太模样的人,正戴着花镜对光穿线。他一下子扑上去,离老太太约一米左

    右,便跪着前进,扑进老太太怀里,双手捧着老太太的脸庞端详,眼泪涮涮

    淌下:“妈妈!妈妈!”出色地演出了一场游子归来的戏。

    当然,乙被录取了。

    这两位考生的明显差别在哪里?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在于他们的思维品

    质截然不同。甲属于迟钝、固执型,乙属于敏捷、灵活型。思维的敏捷性就

    是善于在很快的时间里回答问题、做出反应,而且思路清晰、逻辑严密、判

    断准确;思维的敏捷、灵活性是建筑在思维的深刻性、独立性与批判性基础

    之上的优良思维品质。思维敏捷的人不同于耍小聪明的“机灵鬼”,他们的

    分别就在于广阔、深刻性和独立、批判性的不同。思维敏捷的人能全面地看

    问题,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发现最本质、最核心的东西,而耍小聪明

    的人就显得缺少大智、大才;思维敏捷的人善于独立思考,善于根据客观事

    实和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而那些耍小聪明的人,往往盲从领导、迷

    信权威,看别人眼色行事,千方百计地接受暗示,游来摆去地钻空子,玩诡

    辩术。时间的体验

    甲、乙二人约定时间于某展览馆入门处相见,一同参观展览。甲按时到

    达;乙在路上遇上一位故友,寒暄了一阵,赶到约定地点时,迟到了半小时。

    乙说: “迟到了一会儿。”甲说: “我等了老半天,腿都站酸了。 ‘一会儿’,一会儿有多久?”乙说:“最多不到10 分钟。”甲说:“起码1 小时。”

    客观时间是半小时, 乙估计 “最多不到10 分钟”, 甲估计 “起码1 小时”。

    是甲有意夸大、乙有意缩小吗?不。他们说的都是自己内心体验的实话。那

    么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这就是时间知觉的特点:相对主观性。

    据说,有位青年去拜访爱因斯坦,请求他简单地阐述相对论。爱因斯坦

    想了一下说:“当你伸手向你的父亲要钱时,10 分钟你会觉得太长;当你和

    女朋友携手游玩时,10 个小时你会觉得太短。这就是相对论。”可见,爱因

    斯坦也是把时间看做是相对的。

    在同样一段时间里,人们为什么会有长短不同的感觉呢?这首先是因为

    人们所从事的活动的内容影响着人们对时间的估计。在我们上面举的事例

    中,甲腿都站酸了,干等着,乙与故友久别重逢,寒暄说话。一个活动内容

    枯燥,一个活动内容热烈有趣,难免造成时间知觉上的差异。其次,情绪和

    态度影响人对时间的估计也是明显的,在上面的举例中,爱因斯坦指出的就

    是这种因素。这正如人们常说的“欢乐恨时短”、“寂寞嫌时长”、“光阴

    似箭”、“度日如年”等话的含义一样。总之,从心理学的研究中,发现有

    许多因素影响人们对时间的知觉。但实际上,客观时间并不会因为人们的主

    观感觉而变快或变慢。然而人们却可以运用心理学知识,掌握时间错觉,利

    用时间错觉,使某些实践活动,产生特殊的心理效应。批评与表扬

    星期日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03KB,4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