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0798426
一病多名话中风
http://www.100md.com 2005年10月21日 大众卫生报
     不少患脑中风的病人,在门诊或者住院时,都可能会对医生下的诊断发生疑问;这疑问倒不是怀疑医生诊断搞错了,而是一种病被下了多种诊断名称。比如,在门诊或者刚刚入院,医生在病历或在入院通知单上写的是“脑中风”或“脑血管意外”;但是经过CT等检查,便有可能下了个“出血性脑中风”或者“缺血性脑中风”的诊断;到最后,出院诊断则又诊断为“脑溢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一过性脑缺血发作”(或用英文缩写TIA)病名。有时作CT的医生或者临床医生在查房时,还会把“缺血性脑中风”病人说是“脑梗死”或者更加具体地说是“腔隙性脑梗死”,把TIA称为“小中风”等等。这么多名称,简直把病人或其家属搞糊涂了。下面就说说一病多名的由来。

    首先说说“中风”。“中风”这一病名,其实是中医的诊断名称;对中风的记载最早见于2000多年前,我国医学《黄帝内经.素问》一书。正式把该病命名为“中风”的是东汉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我国传统医学称该病为“卒中”,证见卒倒、昏迷、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障碍等。其实,过去提到“中风”或“卒中”就是现在说的“脑中风”或“脑卒中”。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中风”的表现,是由于脑血管破裂出血或脑血管被堵塞使脑实质缺血所致,因此西医把它称为“急性脑血管病”。由于此病发病急骤,好像灾祸骤然降临,故又称其为“脑血管意外”,“脑血管意外”这名,是从外文accident意译过来的,accident一词,含骤然遭灾之意。因此,一般所说的“脑中风”或“脑血管意外”,就是“急性脑血管病”的统称;这在没有查清具体病症之前,医生通常会下这样的诊断。本来,传统中医下“中风”的诊断,就是指“急性脑血管病”或“脑血管意外”。那为什么现在不单纯称它为“中风”,而把它叫“脑中风”呢?这是因为如今对身体其他部位的急性血管病变引起的栓塞或出血,有的也以“中风”相称。如腹中风(多发性肠系膜血管破裂和腹腔出血)、眼中风(眼底视网膜血管出血或阻塞)、腿中风(下肢急性动脉栓塞)、子宫中风(老年性子宫内膜出血性坏死)等等;其实,这些都是俗称,不是正规的诊断名称,但比较通俗易懂,所以,医生也常常使用这些称谓了。所谓“脑中风”,严格地说,也是俗称,作为中医的诊断名称,下“中风”或“卒中”作为诊断即可,因为中医所说的“中风”或“卒中”,只限于急性脑血管病。
, http://www.100md.com
    脑血管意外可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大类。

    缺血性者包括动脉硬化性脑血栓和脑栓塞两种。动脉硬化性脑血栓(全称应为“脑血栓形成”)占中风病人的60%。动脉硬化后血管变为狭窄,血管壁不光洁,血流缓慢以致凝结,使部分脑组织缺血坏死。这种中风常见于高龄的老人,并常在睡眠时发生,一觉醒来,发现手足不听使唤,起病后病情常有逐步发展的趋势。脑栓塞是因脑外其它部位形成的“栓子”,随血液流到脑血管中阻塞脑血管,使部分脑组织缺血坏死。常见的“栓子”,如心脏瓣膜病或冠心病伴有心房颤动的患者从心房中脱落下来的血栓;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病人,从心脏瓣膜上脱落下来的细菌栓子。

    出血性中风包括高血压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两种。高血压脑出血见于长期高血压病患者。在血压波动较大时,大脑中动脉等处破裂发生脑出血,使部分脑组织坏死。这种中风多见于长期高血压而未妥善治疗者,并常在饮酒、激动、发怒或用力等情况下发作。蛛网膜下腔出血,多为先天性脑血管畸形或脑底部的先天性动脉瘤破裂出血所致。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也称一过性脑缺血发作或小中风。它是指在短时间内脑血流量减少引起的脑功能障碍,其症状与脑血栓形成相似;每次犯病的时间持续不久,通常是数秒钟、数分钟或数小时等,最长不超过24小时。

    所谓腔隙性脑梗死,是一种直径不超过1.5厘米的小梗死灶。这种梗死多发生在大脑深部的基底节区及脑干等部位。其最常见的原因也是高血压动脉硬化。武汉大学医学院附属中山医院主任医师、教授 李定国,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