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中医方剂 > 方药解析
编号:10786816
临证处方话方歌
http://www.100md.com 2005年10月28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430期
     方歌,即将方剂的组成甚至主治、功用或药物的加减用诗歌体裁,编写成歌诀,读起来琅琅上口,易读易记,熟记它是临证处方“返博为约”的最好途径。中医历来重视方歌创作,从清代汪昂的《汤头歌诀》,陈念祖的《长沙方歌括》、《金匮方歌括》、《时方歌括》,到现代全国高等医药教材《方剂学》、杨连生等编著《实用临床方剂学》的方剂记忆法以及民间所编的汤头歌,均有声圆韵润、清新流利、读之脱口而出、嚼之其味无穷的特点,一旦融会贯通,到临床实际应用时便能胸中了了,指下能明了。若不苦读背诵,特别是初学者仅凭强记,一旦处方用药,难免举笔踟蹰。这是因为熟记方歌,至少有三方面作用:

    一、对用法起到向导作用

    对用法起到向导作用在于“法从方出”(亦有“方从法出”)。方,是临证处方理法方药链条中的重要环节,可上出(或承)法,下孕药。例如常见病的感冒,多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当见患者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流涕、喷嚏、咳嗽等症,间或治法踌踌时,若素谙荆防败毒散和银翘散的方歌歌诀,就会豁然想到用辛温解表汗法或辛凉解肌汗法。诊其偏于恶寒重,口不渴,身酸重,苔薄白或苔腻,脉浮紧或濡,辨证为风寒外感兼有湿邪,则用荆防败毒散,歌曰:“荆(芥)防(风)败毒草(甘)苓(茯)芎(川)。羌(活)独(活)柴(胡)前(胡)枳(壳)桔(梗)同,散寒祛风兼除湿,感冒苔白可建功。”药物一挥而就,加减自可随证而施。若偏于发热较重,口干而渴,咽痛、痰黄、苔黄、脉数,辨证为风热外感或化热,则用银翘散,歌曰:“风温温热初起时,先寒后热桂枝(汤)宜,不寒渴热银翘散,荷(薄)芥(荆)竹(叶)蒡(牛)甘(草)桔(梗)豉(豆)”。“银翘(散)加减记须详,胸闷郁金与藿香,渴用楼根(栝)咳用杏(仁)。咽痛马勃玄参襄,衄除豉(豆)芥(荆)茅根入,侧柏(叶)栀子二炭良,热邪传中津畏炽。速增生地麦冬劻。”其药物加减亦在其中。
, http://www.100md.com
    二、对用方起到沙盘作用

    用药如用兵,用方如布阵,平素若能熟谙常用方剂的药物组成、主治及功用,临证处方则犹如胸藏指挥作战的沙盘一样,布阵用兵游刃有余、纵横驰聘。例如掌握了活血化瘀方剂,对于瘀证治疗,方药便可信手拈来。若血瘀头痛,遂选血府逐瘀汤:“血府(汤)当归生地桃(仁),红花甘(草)枳(壳)赤芍熬,柴胡芎(川)桔(梗)牛膝附(香),头痛血瘀总能消。”或用通窍活血汤:“通窍活血(汤)赤芍芎(川)。桃仁红花与老葱,生姜红枣人工麝(香),黄酒煎服治头痛。”若血瘀胸胁痛,则用复元活血汤:“复元活血(汤)用柴胡,花粉(天)当归山甲(穿)扶,桃仁大黄与甘草,加酒煎服伤瘀除。”若血瘀身痛,乃用身痛逐瘀汤:“身痛逐瘀(汤)艽(秦)芎(川)桃(仁),归(当)膝(牛)香附地龙饶,红花羌(活)草(甘)五灵(脂)没(药),周身疼痛瘀痹消。”若血瘀腹痛,则用少腹逐瘀汤:“少腹逐瘀小茴香,官桂延胡(索)没(药)芎(川)当(归),赤芍蒲黄五灵脂,瘀寒腹痛赖干姜。”由此可见,方歌记熟了,临证处方则无须苦想冥思。
, 百拇医药
    三、对用药起到“捆束”作用

    对用药起到“捆束”作用在于提炼药物于方歌之中,不致漫无边际,无从下手。中医数千年以来,方与药数以万计,所治病证千奇百出、极其复杂,但临床辨证归纳起来,不外表里、虚实、寒热或表里兼病、虚实夹杂、寒热交并。然而,平时若能择要熟记方歌,既能基本明确方与证融合的一般规律,又不致临证处方用药仓促无措,尤其大复方药味多,仅凭强记,难免顾此失彼。譬如实证之痹证,常用独活寄生汤,方中药物16味。用时若熟谙方歌,处方中的药物就会跃然纸上。其歌曰:“独活寄生(汤)艽(秦)防(风)辛(细),芎(川)归(当)地(生)芍(药)桂(心)人参。茯苓牛膝杜(仲)甘草,冷风顽痹屈能伸。”“若去寄生(桑)加芪(黄)续(断),是为三痹(汤)古方珍。”由此又化裁出三痹汤。方歌若难以背诵,如该方又可用“记忆法”:“牛(膝)肉(桂心)细(辛)绞(秦艽)寄(桑寄生)杜(仲)活(独)。八珍(汤)方中无白术。”取其意,易其记,不妨试一试。余方类推。

    熟记方歌,似乎有束缚理法方药创新之嫌。但实际上,其仅仅是临证处方一种基础的、实用的、速成的方法,故在此基础上,还必须要苦练其他方面扎实的基本功。, 百拇医药(雍履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