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292364
肾炎的中医药治疗
http://www.100md.com 2005年10月29日
     赵绍琴,1916年生,中医教授。原籍浙江绍兴,在京业医已八九代。出身于世医之家,曾祖父、祖父均是清代太医。父亲赵文魁,字友琴,系光绪二十年御医,光绪三十年以后任太医院院使(院长)。赵氏早年就学于御医瞿文楼、韩一斋及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江逢春先生。他从小酷爱中医学,幼年在其父指导下,背诵《濒湖脉学》、《雷公药性解》、《素问》、《灵枢》、《伤寒论》等许多古典医著。13岁时又有瞿文楼先生为其讲授经典,不仅要求领会其意,且要背诵原文,跟随瞿老习医四年多,奠定了扎实的中医基础。

    1934年,其父去世后,赵氏继父业,每日轮流到韩一斋、汪逢春先生处进行临床学习,深得韩、汪两氏真传。赵氏致力于中医教学研究和临床五十余年,长于湿温及内科杂病的诊治。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北京市政协委员。主要著作有《温病纵横》、《温病浅谈》、《赵绍琴临床四百法》、《文魁脉学》等书。

    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尿毒症是临床常见病症,其病因、病理比较复杂。近30年来,中医临床多认为以肾虚为主,或者认为在肾虚的基础上,兼夹湿热或血瘀或气滞等,但其治疗都离不开补肾或滋养或强阳或填补等。笔者50多年的临床体会,认为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尿毒症等绝非单纯肾虚,切勿以补肾为主。回忆30年代,自已多偏于治风水,祛湿邪;40年代总以补中利水,以通阳为主;50年代,辨证多从六味、八味入手,成功率太低。60年代以后,改用了清化湿热,活血化淤的方法,比较成功;70年代曾治疗40余例慢性肾炎和肾病综合征患者,基本痊愈;80年代以治疗尿毒症为主,尿素氮35mmol/L以上的病人从每周透析2-3次改为1次,或停透析、停激素,全用中医药治疗,疗效比较满意。今将自已的初步体会与同行共勉。
, 百拇医药
    1.中西医对肾脏的不同认识

    中医认为,肾内藏有元阴元阳,为水火之脏;其经脉络膀胱,与膀胱经互为表里;肾藏精,为人体生长、发育、生殖之源;为生命活动之根,故称为先天之本。肾主五液,以维持体内水液的平衡;肾主骨、生髓,以使骨坚齿固,脑充髓增,精力充沛。西医学所论的肾脏,是泌尿系统的一个器官,它参与尿液的形成,并调节体内水液代谢,维持电解质的平衡,同时具有内分泌的功能;由于肾素的影响,肾上旁腺的关系,与血压升高有密切关系。因此,比较中西医对肾的不同认识,可以认为,西医肾的功能,只是相当于中医肾的全部功能的一部分,不能简单地认为中西医对肾的认识是一样的。事实上,中医认识的肾的功能很多,包括的内容复杂,因此,产生的病也绝非简单地以虚实论之,必须从脉、舌、色、症上综合考

    虑。

    2.肾虚与肾炎的证治有异

    中医的肾虚,可通过肾阴、肾阳、肾精、脑、髓、骨等方面表现出来。如性功能减退,反映出肾的气、精、阴、阳的亏损,故表现腰酸腿软,阳痿早泄,遗精脱肛等,从诊断上看,是脉沉弱、沉迟、虚软,舌淡肥胖,苔白滑润,质淡有齿痕,盗汗畏冷,大便溏稀,喜温喜暖,总之,全是一派虚损不足之象,西医学对肾炎的认识,主要认为是双侧肾小球发生炎症性改变,本质上是免疫低下性疾病,有急性和慢性之分,从诊断上看,有尿蛋白、管型、红白细胞、上皮细胞,或肌酐、尿素氮升高。感染途径具有多样性,可由上呼吸道感染而下行,也可由尿路感染而上行引起。
, http://www.100md.com
    对肾炎如何辩证?这是决定肾炎疗效的关键。50余年的临床体会,认为慢性肾炎甚则发展到尿毒症阶段,临床上大多表现脉弦、细、滑、数、沉取尤甚,舌红质绛,心烦急燥,大便干结,伴有神疲乏力,或舌淡滑润,时有下肢浮肿,纳谷不香等,如果囿于成见,不能详审细参,单纯注重舌淡滑润,下肢浮肿,纳谷不香等症状,加上一般认为肾炎病是肾虚,就可能轻易辩为脾肾阳虚而投以八味丸之属,这就等于抱薪救火,病无愈期。

    脉沉主里病,沉脉又是气脉,也是水邪蕴蓄之脉,沉濡或沉软,濡软主湿浊痰饮,在肾炎中诊为沉濡之脉,反映出痰饮湿滞蓄积中焦,或湿滞下焦,按之弦细滑数,弦主肝郁,滑数主痰火郁热,细主阴伤,因此,重按仍有弦细滑数之感,实质上反映肝郁痰火内蕴不解,结合舌绛干红起剌,心烦梦多,大便干结,可以诊断为内有郁热,湿阻气机,周身气血流行不畅,经脉失和,而见神疲腰痛,湿郁于内,气机受阻,肠腑传导失常,故见大便稀溏,此便溏绝非脾虚、肾虚,不可以按虚证论治,此乃湿郁之象。因此,不能将湿郁和肾虚混为一谈。总之,辩证着眼于热郁于内,湿郁不化,这种湿热混合,谁多谁少,哪为主哪为次是错综复杂而非单纯的。
, 百拇医药
    我在《文魁脉学》中谈及肾炎辩证的经验,导论中载有“治疗慢性肾炎,不知何时开始,专一补肾,用药不外六味、八味、左归、右归……”,这种思想就是补下元,温命门,这究竟能否解决肾脏的炎症?一般认为“久病数年,阳气必虚,又有浮肿不退,故用益气补中,填补下元,以参、芪、桂、附,再则二仙汤等。绍琴每诊此证,脉多细、小、弦、数、急躁,夜寐不安,大便干结。《文魁脉学》37页说:“沉兼迟,沉迟而按之略有急意者,脉象貌似里寒而实属实象,此乃热郁不解,或痰浊互阻气机,治之当开郁化痰。”明明热郁阴分,何以舍脉则补下元,温命门?临床凡遇此等脉证者,每用甘寒育阴,少佐活血通络等法,收效甚捷。这说明总从印象出发,就难以做到辩证论治,久病虽有阳虚的一面,在临床用药时必须以脉、舌、色、症这些客观检查为依据,切不可凭想象从事。

    由于慢性肾炎最显著的症状多是水肿,根据《内经》“平治于权衡,去苑陈 ,……开鬼门,洁净府”等原则及《金匮要略》明确指出的“诸水肿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加之后世有八味、六味温补命门等,概言之不外发汗、利小便、滋阴、温补诸法。先师韩一斋先生(清宫御医)治水肿以攻水为先,水肿不显著者,投以五皮饮;水肿较显著者常投商陆、甘遂炭之属,疗效不尽人意。先师瞿文楼先生(御医)常按风水论治,用疏风利水。汪逢春老师(四大名医之一)治浮肿,取风胜湿之意,以风药发汗,且以淡渗之品利尿,疗效亦不显著。先辈皆学有渊源,全是临床大家,可谓临床高手,他们的治疗为何效不显著?结合他们的经验,不断探索,曾用补土以制水、温肾、祛湿、发汗、利小便诸法,药如八味、六味丸、参苓白术散、越婢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五皮饮、真武汤,结果病者病情每况愈下。
, 百拇医药
    从我老师的治疗经验,通过本人50年探索研究肾炎治疗的过程可以看出大都没有跳出肾水肿就是肾虚的思想。因此,水肿疏风利水,或温补滋阴,没有在辩证上下工夫,反而在药味上穷追不舍,企望专方专药而包治肾炎,这种思想指导下的科研、疗效,一般都不尽如人意。

    70年代,我抛弃旧说,深研细究,详诊细参,在辩治论治上,细心分析错综复杂的症状,总结出一整套辩证方法,疗效显著,目前不仅对慢性肾炎,而且对尿毒症的治疗,也有一定的疗效。在辩证上,强调脉、舌、色、症相结合,分析复杂的矛盾,脉濡软,腰酸,周身疲乏,舌苔白腻,此为湿郁气机不畅;心烦梦多,小溲短赤,此都是热郁于内;舌绛且干,尖部起刺,此为郁营分而阴分又伤;舌胖质淡而尖部红绛,此为热郁湿阻等,如此复杂多端,绝非单纯肾虚一途,必须强调辩证。热郁者清透,湿阻者芳化,热郁阴伤者,一方面宣透,另一方面注意甘寒养阴。湿热内蕴下焦,日久波及血分,注重清化湿热,凉血化瘀。乱用温补无疑是抱薪救火。

    由于肾炎表现为尿蛋白的丢失,因此肾炎的饮食调养问题非常重要。西医学强调补充蛋白,食用一些蛋白、脂肪含热量较高的食物。多年的临床体会,在中医治疗慢性肾炎过程,如果采用西医学补蛋白的观点,或补肾阳的中医理论,反而疗效不显。50年的临床告诉我,治疗肾病当主张强调禁食一切辛辣及含脂肪蛋白之品,同时强调控制饮食的数量,以减轻肾脏的负担。一般1天不超过250g主食,要求食用新鲜蔬菜。其原因是甘甜肥厚易增湿生痰;辛辣香燥每多化火伤阴,加重郁热生成,阻碍气机通畅。从西医学角度讲,蛋白质是含氮化合物,这些物质排泄大多要从肾小球滤过排出,食用多了,氮及废物产生增加,就要加重已病肾脏的负担,机体不仅得不到应有的营养。反而不利病情恢复。加强锻炼是排泄氮的好方法。每日散步2小时,有利于肾脏排氮功能的恢复。事实证明,饮食禁忌和功能锻炼,在协助药物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

    我对尿毒症的治疗,虽然取得了一些疗效,但还在不断研究、总结、提高,有许多工作正在探索中,以上仅为个人在临证研究中的体会,不当之处,请同道们批评指正

    赵绍琴,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