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药药业 > 分析研究
编号:10791977
国宝人参曙光再现——东北三省人参市场现状与后市浅析
http://www.100md.com 2005年11月2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432期
     我国既是人参生产大国,也是销售大国和出口大国。人参是我国珍贵的传统中药材,是中药中的瑰宝,素有“国宝”之美誉。人参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其干燥根供药用,被列为上品。“国宝”的产地在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从20世纪90年代起至21世纪初,东北三省的人参种植业发展很快,种植面积呈逐年上升之势,人参及人参产品已成为我国中药行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我国出口创汇的重要商品之一,也是使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一个好品种。东北三省人参种植面积的多少,人参产量的增减,以及人参产销形势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国内外人参市场,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历来为中国中药界人士和外贸出口部门所关注。但自2000年之后,东北三省人参种植面积却呈逐年下降之势,产量从2001~2004年连续四年下滑,预计今年产新后产量将继续下滑。这一市场上的新动向,已引起药厂、药材公司、饮片公司、药店和医疗单位的极大关注,尤其是人参市场的现状以及后市走势,更是众多商户关注的焦点问题。为此,笔者做了较为详尽的调查,收集了较多的原始资料,统计了近5年东北三省的人参产量(估算)和全国17家大型中药材专业市场人参销售状况和价格走势,请教了相关部门及有关专家、药界资深人士和老药商、老药农,参阅了一定数量的信息资料,写成本报告,供药界同仁参考。
, 百拇医药
    一、产量先增后减

    据有关专家介绍,我国人参可分为野山参、移山参和园参三大类。野山参野生于深山密林之中,主产于吉林、黑龙江的长白山、小兴安岭、完达山、张广才岭和辽宁省绥中地区的山区。东北三省的人参大部分是人工种植栽培的,称之为园参。将幼小的野山参移栽于田中或将幼小的园参移栽于山野,称之为移山参。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东北三省所产的人参,由于产地不同,加工方法、工艺不同,药品的规格质量也有所差异,大体上分为野山参、红参、生晒参、白参、白糖参等几大类。

    据对东北三省人参的历史产量调查统计,总的走势是:先增后减。具体品种的产量(估算)为:

    野山参:据有关历史资料介绍,在19世纪50年代之前,我国东北三省野山参的年产量约为200~300kg左右,占世界总产量(主要产于我国东北三省、朝鲜、俄罗斯境内)的90%以上,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期,产量不足70kg,占世界总产量70%左右,其中吉林省是世界野山参的主产区,年产量约30~50kg,占世界总产量的60%左右;其余为黑龙江和辽宁两省的总和,只有15~20kg。进入21世纪后,野山参的总产量继续大幅下降,据有关专家估算,东北三省总产量只有20~30kg,较上个世纪90年代末下降约1/5~1/3。
, 百拇医药
    园参(人工种植):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21世纪初,其产量基本呈逐年上升之势。据有关媒体报道,1981年东北三省园参产量约120吨(干品,下同),1984年增至2500吨,1989年再增至5500吨,1990年达到6000吨,2002~2003年高达7000吨左右,其中吉林省产约3000~3500吨,辽宁省产1500吨左右,黑龙江省产1500~2000吨。但到了2004年园参产量却呈下滑之势,约5000~5500吨,较2002~2003年园参年度总产量下降33.5%左右。据人参市场有关人士估算,2004~2005年园参年度总产量为4000~5000吨,较上一生产年度下降了1000~1500吨。

    人参产量缘何先增后减,呈逐年下滑之势?据笔者调查,20世纪80年代,市场上供应的人参不论是野生品还是人工栽培品,产量都很少,产不足需,市场缺口大,价格上涨的幅度很大。一棵100g以上的一等野山参可以卖到几千元、几万元乃至几十万元,重量较大的野山参可以卖到百万元以上的“天价”;1kg人工栽培的人参,药材市场上曾卖到500~700元(全国平均价,下同),种一亩地人参,平均每年可收入5000~10000元,是种植普通粮食作物收入的10倍以上。在利益的驱动下,东北三省人参产区的药农对野山参采取地毯式、掠夺式采挖,每当产新前后,药农蜂拥而上,轮番采挖,不但采挖大苗,就连极小的幼苗也不放过,导致野山参产量逐年下降,资源匮乏,难以为继,几近绝迹。与此同时,由于野山参上市量极低,满足不了市场日益增长的需求,于是产区农民便大力发展人工栽培人参,扩大人参种植面积,不但农民种、林场农场工人种,就连城市的赋闲人员也租地种,无序盲目地扩大人参种植面积,使产量成倍增长,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十年间产量由120吨激增至5500吨,增幅高达40多倍。进入21世纪后,人参市场的需求量虽然有一定数量的增长,但与产量不同步,呈现产大于销的局面,人参价格开始逐年下降,由10年前的500~700元/kg,降至近年的100~120元/kg左右,降了4/5。首先,市场的滞销,人参价格的大幅下滑,加之人参生长期需5~6年,投入大,风险大,参农觉得得不偿失,于是便弃种人参,改种其他投入少,见效快,风险小,效益好的药材品种和农作物;其次,人参忌重茬,需要新开垦林地,而要占用林地需向当地林业部门申请并交纳很高的占地费用,农民负担不起;再次,由于种过人参的土地地力消耗过重,几年之内不长粮菜,而耕地与林地都已承包给个人,农民不愿将土地转租给参农种参。多种原因制约了人参的发展,导致2000年至今人参种植面积和在地面积逐年减少,产量随之连年下降,缺口愈来愈大,供需矛盾日趋尖锐。
, http://www.100md.com
    二、市场需求升温

    多年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对人参的需求量在逐年增长,而且数量较大。

    从国内市场看,由于人参为药食两用品种,药用价值很高,具有大补元气、补脾、益气生津、宁神益智等许多功效,除大量用于配方药外,我国许多制药公司利用人参开发了大量的新药、特药和中成药。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日益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增强,以人参作为滋补品的人越来越多。人参不但供药用,还进入了保健、化工、美容、食品、饮料、礼品等多个领域,应用范围愈加广泛。

    从国际市场看,对我国人参需求量在逐年升温,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销售范围拓宽,市场份额增加,除我国港、澳、台市场外,还出口到日本、韩国、美国、英国、俄罗斯、加拿大、东南亚、北欧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

    据有关部门对东北三省人参市场的销售量调查统计显示,2003~2004年,每年约销售6000吨左右,其中国内市场需求约3500吨,国际市场需求约2500吨。但2003~2004年年度产量只有5000~5500吨,市场缺口达500~1000吨。进入2005年之后,人参市场需求将进一步升温,据预测,需求量约为6000~7000吨,但东北三省人参产量预计为5000吨上下,市场缺口达1500吨左右。
, 百拇医药
    三、价格稳中有升

    人参市场的缺口,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对人参需求的升温,为人参产销带来巨大商机,使其价格呈逐年上涨之势。

    国内市场:据笔者收集整理的全国17家大型中药材专业市场2002~2004年人参价格走势资料显示,各类规格的人参价格每年以5%的速度上浮。今年以来,由于各大药材市场人参大货成交顺畅,批量成交上升,零星交易频繁,加之货源有一定缺口,产区库存及药市库存均薄弱,价格逐步上涨,涨幅达10%左右,较前两年增长5个百分点,其中:红参20支涨至140~150元,30支涨至120~125元,64支涨至90~100元;生晒参涨至110~125元;白参涨至120~130元;白糖参涨至45~50元。以上各类规格的人参价格较上年平均上涨10~15元。

    国际市场:人参是我国出口创汇的重要商品之一,其价格因品种及销往的国家和地区不同而不同,但总的趋势是价格在逐年增长。2003年出口平均价为10美元,单价增幅达19.77%,出口金额同比增长45.41%;2004年出口平均价为11.5美元,单价同比增长15%,出口金额同比增长50.36%。2003~2004年两年实现了出口价格、出口总量与出口总值的三个同步增长,这是历年来少有的好形势。有关外贸部门在分析预测今年人参外贸出口的走势后称:出口总量、出口总值与出口价格,将较2003~2004年有进一步增长,增幅预计为8%~10%。

    四、国宝曙光再现

    由于我国人参种植面积的逐年萎缩,人参产量的连年下降,多年来人参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上的产销两旺和价格的逐年上涨以及对今后3~5年我国人参市场的后市走势分析,业内人士称:市场正在逐步走向稳定,需求正在扩大,销售范围逐步拓宽,价格稳定,稳中有升,市场潜力巨大,前景十分广阔,国宝人参曙光再现。, 百拇医药(丁乡 丁立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