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 2005年第4期
编号:10793493
冠脉搭桥与体外循环
http://www.100md.com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2005年第4期
1体外循环(CPB)与非CPB下冠脉搭桥,2OPCAB与辅助循环,3OPCAB转为ONCAB,4总结,参考文献:
     近20年,我国冠心病发病率逐年上升,男性增长更快。1984~1997年男性发病增加了67%,北京地区冠心病发病率从1973年的27/10万增加到2000年的78/10万。卫生部资料报道,城市冠心病死亡人数达71.3/10万,农村达31.6/10万。提高冠心病救治水平,成为医务工作者重要任务之一。心脏内科对冠心病的介入治疗技术不断改进,药物涂层支架正在进一步扩大冠心病的治疗范围及数量。但对于多支病变的患者,冠脉搭桥手术(CABG)仍是更有效的血运重建方法。

    1 体外循环(CPB)与非CPB下冠脉搭桥

    1962年Sabiston首次在体外循环下进行冠状动脉搭桥术(ONCAB)[1]。1967年Kolessove第一个在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行冠状动脉搭桥(OPCAB)[2]。1974年郭加强教授完成国内第一例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3]。近40年来,随着CPB技术和心肌保护方法的发展,ONCAB已成为心肌再血管化标准的常规方法,目前世界上大多数搭桥手术仍在CPB下进行。其优点是心脏停止跳动,术野静止、无血,便于准确完全地进行冠脉搭桥,操作方便安全。大量事实证明其具有良好的早期及远期效果。CPB技术已比较成熟,但对机体来说,仍是一种不正常状态,可带来一系列病理生理紊乱,如炎性反应、血液破坏、血液稀释、颗粒和异物栓子形成、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能加重严重肺、脑、肾患者的病情[4,5]。近10余年,微创外科观念深入人心。少部分心脏外科医生一直坚信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同样能完成心肌再血管化手术,从而避免CPB。其中包括阿根廷的Benetti和巴西的Buffolo医生。他们对OPCAB技术进行探索和改进,至上世纪90年代中期,这两位医生已成功完成OPCAB 2000余例[6,7]。

    随着外科技术和麻醉技术显著提高,相关手术器械的出现和进步,非体外冠脉搭桥在某些地区和单位迅速推广。美国克利夫兰心脏中心2004年报告了OPCAB约占美国CABG总数的20%~25%[8];加拿大OPCAB约占15%~20%;德国约占6%~15%。1996年,国内完成首例OPCAB。目前我国OPCAB约占冠脉搭桥总数的30%[3],但仅在少数几家医疗机构由少数专家完成。安贞、阜外医院2003年OPCAB分别占78%、46%。某些医院个别医生OPCAB比例高达95%以上。Cartier[9]报告了近年多中心OPCAB的状况(表1),围术期心肌梗死发生率在0%~2%,手术死亡率为0%~3.4%。OPCAB属微创手术,可以减轻术后心肌酶的释放,减轻心脏损伤,降低围术期炎症反应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695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