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 > 2005年第7期
编号:10796542
发热的形成与退热药的合理使用
http://www.100md.com 《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 2005年第7期
异常升高,1发热的形成,2发热的病理生理变化,3退热药的合理使用,4临床滥用退热药的防范及对策,【参考文献】
     发热即体温异常升高。小儿时期正常体温可波动于一定范围,正常小儿腋下体温一般在36.0℃~37.0℃左右。临床上根据体温的高低可分为:(1)低热:<38℃;(2)中热:38~39℃;(3)高热:39~41℃;(4)极热:>41℃[1]。

    不同的热型对人体的影响是不同的。人体可以保持较恒定的体温,主要是由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通过机体的产热和散热的机制协调来实现的[1]。由于有的人对发热的形成以及发热的正负向作用不够了解,现在对退热药的应用有泛滥的趋势,有必要再谈发热的形成以及退热药的合理使用,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介绍。

    1 发热的形成

    发热的形成是机体对内环境的变化所产生的一种反应,它包括感染、炎症过程,如血管疾病、损伤修补以及免疫机制释放的蛋白碎片、细菌的脂多糖毒素等称为外源性致热原,这些外源性致热原刺激单核细胞和吞噬细胞产生和释放内源性致热原(EP),EP可通过特异载体导入脑内,改变下丘脑的体温感受器和放电频率,从而升高体温调定点(T-set),以致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体温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即为发热的形成。

     2 发热的病理生理变化

    2.1 发热对特异性、非特异性免疫的正向影响 (1)体温在一定范围内升高以及某些与发热有关的因素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74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