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治學大師吳尚先與他的理瀹駢文
http://www.100md.com
2005年11月13日
吳尚先親自為病人調藥膏、除病痛,他整理歷代醫家與民間之外治法,以膏藥為主,配合不同之方法,治療各種疾病,且提出「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藥即內治之藥,所異者法耳」之理論,他認為雖然是外治,但治病的道理與內治法相同,凡是內服的湯丸,只要有一定療效的,皆可以熬成膏貼外用之。所以他獨自創立、製造了數十種膏藥、方劑,總結了80多種不同的外治方法,以治療各種疾病。
他認為內病可以外治,不見得只有吃藥一途。並指出藥物可經皮膚、五官、九竅,被吸收入腠理,通過經絡,散佈全身,而發揮治療的作用。外治的部位也當分十二經,藥物當置於經絡穴道。他還指出人分上、中、下三焦,所以治療方法也依三焦不同而採用嚏、填、坐三種方法。理瀹駢文中就記載了「大凡上焦之病,以藥研細末,口畜鼻取嚏發散…中焦之病,以藥切粗末炒香,布包縛臍上…下焦之病,以藥或研或炒或隨症而制,布包坐於身下…」,吳尚先認為病在上焦的,宜發散病邪,解肌寬胸,湯藥多用汗、吐之劑,外治則以嚏法為捷;病在中焦,吐之不出,瀉之不下,故以填法,作用於臍,藥之氣味由臍而入,無異入於口中,且藥可逐日變換,使藥力持久,可收和中之效;病在下焦,用坐法治療,近於病位,便於發揮藥物作用,他還強調下部之病無不可坐。
理瀹駢文中還記載「覺有心病,神不歸舍者,醫用黃連雞子湯及補心丹等不效,余以膏貼之,而外越之神自斂。又有心病不寐者,醫用心腎湯等不效,余以膏貼之,而陰氣復即瞑…」,他對內治為何無效的解釋是「誠以服藥需從胃入,再由胃分佈,散而不聚,不若膏藥之扼要也」。內治法雖然方藥對症,但藥力不集中,故有可能影響治療效果。易湯為膏,變內治為外治,讓藥力直達病所,是吳尚先特別推崇,且親自為病人治療時所採用的方法。
中医药资讯, http://www.100md.com
他認為內病可以外治,不見得只有吃藥一途。並指出藥物可經皮膚、五官、九竅,被吸收入腠理,通過經絡,散佈全身,而發揮治療的作用。外治的部位也當分十二經,藥物當置於經絡穴道。他還指出人分上、中、下三焦,所以治療方法也依三焦不同而採用嚏、填、坐三種方法。理瀹駢文中就記載了「大凡上焦之病,以藥研細末,口畜鼻取嚏發散…中焦之病,以藥切粗末炒香,布包縛臍上…下焦之病,以藥或研或炒或隨症而制,布包坐於身下…」,吳尚先認為病在上焦的,宜發散病邪,解肌寬胸,湯藥多用汗、吐之劑,外治則以嚏法為捷;病在中焦,吐之不出,瀉之不下,故以填法,作用於臍,藥之氣味由臍而入,無異入於口中,且藥可逐日變換,使藥力持久,可收和中之效;病在下焦,用坐法治療,近於病位,便於發揮藥物作用,他還強調下部之病無不可坐。
理瀹駢文中還記載「覺有心病,神不歸舍者,醫用黃連雞子湯及補心丹等不效,余以膏貼之,而外越之神自斂。又有心病不寐者,醫用心腎湯等不效,余以膏貼之,而陰氣復即瞑…」,他對內治為何無效的解釋是「誠以服藥需從胃入,再由胃分佈,散而不聚,不若膏藥之扼要也」。內治法雖然方藥對症,但藥力不集中,故有可能影響治療效果。易湯為膏,變內治為外治,讓藥力直達病所,是吳尚先特別推崇,且親自為病人治療時所採用的方法。
中医药资讯,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