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心肌梗塞患者远期预后的高危因素有哪些?
http://www.100md.com
2005年11月14日
有关心肌梗塞的远期预后,是指本病发病4周后存活患者的预后。国外有人报道AMI后第一年的病死率在无并发症者中约为7%~10%,但在有并发症者中,特别是有心力衰竭患者中可高达30%~50%。远期预后主要决定于心功能情况、再梗塞及猝死的发生。影响这些情况发生的高危因素可归纳如下:
(1)心力衰竭:临床及血流动力学监测证实AMI病人的死亡率是随左心功能减退而增加的,凡心脏指数<2 2L/(min·m2),且肺毛细血管楔压>2.4kPa(18mmHg)者,病死率可高达70%。如左心室扩大,心胸比例>0.5,伴较大室壁瘤者,常有左心衰竭。一年内再梗发生率及病死率均增加,提示预后不良。
(2)左室射血分数(LVEF):可反映左心功能。一般认为,LVEF≤30%,一年内死亡率增高。有人认为LVEF降低可作为预后不良独立预测指标,但EF值变异性较大,无左心衰竭者也可有LVEF异常。运动时,EF下降明显对估计预后更有价值。
(3)大面积心肌梗塞:血清心肌酶明显升高如CPK>2000单位常预示左心衰竭可能发生,且伴预后不良。
(4)梗塞的部位及类型:前壁心肌梗塞伴有室壁运动异常者(包括运动减弱、消失或矛盾运动)其病变程度重、累及部分广泛者预后差。梗塞的部位常与冠脉狭窄的部位及支数有关,累及多支、左主干及左前降支和右冠脉同时闭塞者预后差。由于透壁性心梗常比非透壁性心梗的梗塞面积大,故预后较差。
(5)反复发生梗塞后心绞痛以及存在大量梗塞后的无症状心肌缺血,特别是在伴有明显ST段抬高或降低者预后差。
(6)再梗塞或梗塞后延展:主要由于使存活心肌丧失而影响预后。非Q波心梗易发生再梗塞。
(7)严重的心律失常:包括频发室性早搏,室速及心电生理检查可诱发的持续性多形性室速,以及新出现的束支传导阻滞等均易引起猝死,预后不良。
(8)运动试验强阳性:即运动中ST段压低的幅度≥2mm,特别在未达到预期最大心率时出现,运动时血压反应不正常,通常提示预后差
(9)有药物不易控制的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患者及年龄大于70岁者。
(10)心率变异指数:近年来提出是心肌梗塞后心律失常和猝死的较好预测指标。国外的研究表明,AMI出院前24小时RR的SD值<50ms,平均随访31个月死亡率为34%,而SD值>100ms者死亡率则为9%。, 百拇医药
(1)心力衰竭:临床及血流动力学监测证实AMI病人的死亡率是随左心功能减退而增加的,凡心脏指数<2 2L/(min·m2),且肺毛细血管楔压>2.4kPa(18mmHg)者,病死率可高达70%。如左心室扩大,心胸比例>0.5,伴较大室壁瘤者,常有左心衰竭。一年内再梗发生率及病死率均增加,提示预后不良。
(2)左室射血分数(LVEF):可反映左心功能。一般认为,LVEF≤30%,一年内死亡率增高。有人认为LVEF降低可作为预后不良独立预测指标,但EF值变异性较大,无左心衰竭者也可有LVEF异常。运动时,EF下降明显对估计预后更有价值。
(3)大面积心肌梗塞:血清心肌酶明显升高如CPK>2000单位常预示左心衰竭可能发生,且伴预后不良。
(4)梗塞的部位及类型:前壁心肌梗塞伴有室壁运动异常者(包括运动减弱、消失或矛盾运动)其病变程度重、累及部分广泛者预后差。梗塞的部位常与冠脉狭窄的部位及支数有关,累及多支、左主干及左前降支和右冠脉同时闭塞者预后差。由于透壁性心梗常比非透壁性心梗的梗塞面积大,故预后较差。
(5)反复发生梗塞后心绞痛以及存在大量梗塞后的无症状心肌缺血,特别是在伴有明显ST段抬高或降低者预后差。
(6)再梗塞或梗塞后延展:主要由于使存活心肌丧失而影响预后。非Q波心梗易发生再梗塞。
(7)严重的心律失常:包括频发室性早搏,室速及心电生理检查可诱发的持续性多形性室速,以及新出现的束支传导阻滞等均易引起猝死,预后不良。
(8)运动试验强阳性:即运动中ST段压低的幅度≥2mm,特别在未达到预期最大心率时出现,运动时血压反应不正常,通常提示预后差
(9)有药物不易控制的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患者及年龄大于70岁者。
(10)心率变异指数:近年来提出是心肌梗塞后心律失常和猝死的较好预测指标。国外的研究表明,AMI出院前24小时RR的SD值<50ms,平均随访31个月死亡率为34%,而SD值>100ms者死亡率则为9%。,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