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醇对胃黏膜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http://www.100md.com
何绍珍, 任建林
乙醇;胃黏膜;作用机制,何绍珍,任建林,通讯作者:,电话:,传真:,收稿日期:,接受日期:,摘要,关键词:,0引言,1乙醇对胃黏膜的损伤作用,1.1急性乙醇中毒所引
第3页 |
第1页 |
参见附件(539KB,6页)。
何绍珍, 福建医科大学2004级内科学系研究生 福建省福州市 350004
任建林, 厦门大学中山医院消化内科, 厦门市消化病研究所 福建省厦门市 361004
通讯作者: 任建林, 361004, 福建省厦门市湖滨南路201号, 厦门大学中山医院消化内科, 厦门市消化病研究所. jianlin.ren@xmzsh.com
电话: 0592-2292017 传真: 0592-2292017
收稿日期: 2005-09-20 接受日期: 2005-10-10
摘要
乙醇是一种无色有特殊香味的液态有机溶剂, 是饮用酒及乙醇性饮料的主要成分. 高浓度乙醇可直接腐蚀胃黏膜组织, 引起胃黏膜急性炎症,黏膜出现充血、水肿、出血、糜烂及溃疡形成等. 慢性饮酒对胃十二指肠黏膜的影响较为复杂. 慢性酗酒可致胃肠功能紊乱、慢性萎缩性胃炎, 与胃癌发生关系密切. 此外, 慢性适量饮酒可能对胃黏膜具有适应性细胞保护作用. 乙醇在胃内经乙醇脱氢酶作用可被氧化成乙醛而损伤胃黏膜. 乙醇尚可影响胃酸分泌、引起胃组织产生损伤性介质使胃黏膜损伤性因素增强, 损伤胃黏膜屏障、减少胃黏膜保护性物质含量、影响胃黏膜微循环等使胃黏膜保护性因素削弱, 影响胃、十二指肠动力等而致胃黏膜损伤.
关键词: 乙醇; 胃黏膜; 作用机制
何绍珍, 任建林. 乙醇对胃黏膜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5; 13(21):2591-2596
http://www. wjgnet. com/1009-3079/13/2591.asp
0 引言
世界上有饮酒习惯者众多, 可饮用的酒类或乙醇性饮料有很多种, 其主要成分为乙醇. 乙醇是无色有特殊香味的液体, 易挥发, 是一种有机溶剂, 能溶解多种有机物和无机物. 乙醇的分子式是C2H6O, 其中含有一个-OH基团称为羟基.
人们饮酒后, 乙醇首先在胃内潴留, 并与胃十二指肠黏膜接触, 其对胃十二指肠黏膜生理的影响非常显著, 与多种急慢性胃十二指肠黏膜发病和修复关系密切. 我们就其对胃黏膜的损伤作用和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1 乙醇对胃黏膜的损伤作用
乙醇对胃黏膜的损害, 可分为急性乙醇中毒所引起的胃黏膜急性损害和慢性乙醇中毒所引起的胃黏膜慢性损伤.
1.1 急性乙醇中毒所引起的胃黏膜损害 动物实验证实胃腔内乙醇浓度>14%时可直接损伤胃黏膜屏障, 使胃黏膜炎症加剧, 黏膜出现糜烂、出血、甚至急性溃疡. 陆震宇et al [1]发现无水乙醇1 mL灌胃后, 光镜: 无水乙醇组大鼠的胃黏膜出现广泛浅表性糜烂, 黏膜表面有较多的炎性渗出物, 黏膜浅层细胞有明显变性、坏死或脱落, 固有膜内有灶性出血及急性炎症反应, 与正常大鼠的胃黏膜比较显著不同. 扫描电镜: 无水乙醇组大鼠的胃黏膜遭到极严重的破坏, 表层上皮脱落, 表面呈蜂窝状, 与正常的胃黏膜超微结构完全不同. 透射电镜: 无水乙醇组大鼠的壁细胞、黏液细胞膜结构不清, 线粒体肿胀, 嵴断裂, 甚至溶解, 与正常胃黏膜细胞超微结构完全不同. 夏敏et al[2]也发现75%或95%乙醇灌胃后, 可引起小鼠胃黏膜上皮细胞不同程度地变性、坏死, 间质血管瘀血, 电镜下壁细胞核、线粒体等结构异常, 且胃黏膜损伤程度, 随乙醇浓度升高而加重. Sibilia et al[3]研究发现乙醇处理后胃黏膜出现的坏死性改变主要表现为腺体凝固性坏死伴黏膜弥漫性出血. Knoll et al[4]对47名健康志愿者分别予4%、10%、40%乙醇及等渗盐水作为对照喷洒胃黏膜, 0.5 h、1 h、4 h、24 h后运用内镜评分系统评估胃、十二指肠黏膜损伤情况. 发现胃黏膜损伤程度与乙醇浓度呈剂量依赖性, 1 h后内镜下黏膜损伤评分分别为: 4%乙醇=1.3; 10%乙醇=1.8; 40%乙醇=3.8; 等渗盐水=1.5, 内镜检查显示喷洒40%乙醇的志愿者胃黏膜出现充血、黏膜下出血等损伤, 组织学检查显示胃黏膜表面上皮细胞脱落和变性, 黏膜固有层出血及嗜酸粒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的炎症性病理改变. 以上研究均证实乙醇可致急性胃黏膜损伤而且损伤与乙醇浓度呈正相关.
1.2 慢性乙醇中毒引起的胃黏膜损伤 慢性饮酒对胃的影响观点不一致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539KB,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