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 > 2005年第18期
编号:10816574
提高腔内成形和支架术疗效的研究近况
http://www.100md.com 《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 2005年第18期
动脉粥,1近距缓释放射疗法,2药物涂层支架,【参考文献】
     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是老年男性患者的多发病,可发生于包括冠状动脉在内的全身各部位的动脉。由于动脉管腔高度狭窄甚至完全闭塞,使受供的组织和器官严重缺血。轻者导致受累部分的功能障碍,重者引起坏死而危及生命。所以,重建血液循环是治疗本症的关键。1979年Gruntzig等[1]报道成功采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气囊扩张术(PTA),治疗冠状动脉闭塞症后。佷快在临床广泛开展。目前已成为治疗动脉闭塞症的主要方法之一。

    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学者们发现PTA治疗冠状动脉闭塞症1年后,复发再狭窄者高达30%~50%。为了克服这个缺点,学者们又提倡用PTA+支架置放术[2]。但是2002年据Cutlip等[3]报道,术后1年冠状动脉再狭窄者仍占46.2%,用PTA+支架术治疗全身其他动脉闭塞症的结果也与治疗冠状动脉的结果相似。综合文献报道,治疗肾动脉闭塞6个月后,再狭窄率为11%~26%[4,5],治疗髂动脉术后1年,原发性通畅率为68%~93%[6,7]。

    PTA+支架术虽然提高了治疗的效果,但是术后6~12个月,因支架刺激导致的炎症可引起细胞增生、单核细胞浸润,平滑肌细胞迁移和胶原积聚等反应,使新生内膜于支架内形成,从而使管腔狭窄,显著降低本手术的长期疗效[8,9]。近几年来,学者们为制止术后支架内新内膜增生,在两个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即:(1)术后全身应用抗炎药物;(2)在手术局部置放抗组织增生剂。结果表明,全身用药若剂量不足,即无疗效;增大剂量至发挥治疗作用时,药物已可引起人体的中毒反应。近年来学者们提出,将药物置放于手术局部,使药物浓度仅在靶组织中大幅度增高,而对全身可能不引起毒副作用。这个方法已成为当前有关研究的热点。

    1 近距缓释放射疗法

    学者们认为,放射能破坏血管组织细胞的染色体,使细胞发生凋亡,因此可以抑制新内膜的增生[10]。目前在临床已试用以β和γ射线,作腔内近距离放射治疗。β射线对组织的穿透力较弱,在辐照时不需要特殊的防护装备,但必须有精细的投射技术,保证有足够的射线剂量达到靶区的动脉管壁;γ射线具有高强度的穿透力,因而在治疗时需要有可靠的防护措施[11]。

    近几年来,欧洲已有几个医疗中心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他们将32磷(32P)和90锶(90Sr)应用于冠状动脉,同时又试行将32P涂于支架内面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888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