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约县级中医院发展的突出问题及对策
新中国成立50余年来,党和政府对中医药事业给予了极大的关注,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建立了许多科研院所、学院学校、中医医院,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大学生、中专生、硕士、博士生,不可谓不重视。但中医的发展并未取得期望的效果,反而是中医医疗市场在不断萎缩,中医的传统特色疗法也在一点点地消失,一些基层中医院虽然成立起来了,但发展至今要么严重西化,要么就是生存和发展举步维艰,中医将向何处去?县级中医院的发展前景如何?这些都不能不引起有志于中医事业振兴的人们深深的思虑,作为一名长期在县级中医院工作的中医工作者,就当前制约县级中医院发展的突出问题,不揣冒昧,浅识管见,以期抛砖引玉。
一、制约县级中医院发展的几个突出问题
1.起步晚、底子簿
我国在20世纪中期,只有极少数县成立了县级中医院或是在县医院设立中医科,多数中医都是走方郎中或是坐堂医,社会地位十分低下。自衡阳中医工作会议以来,随着党和政府对中医事业的日益重视,中医工作人员的地位不断提高,现已基本普及,但仍有个别边远县至今仍未成立中医院。我省3000多万人口、87个县,有56个县有中医院。这些中医院大多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成立的。笔者所在的德江县民族中医院就是以原城关联合诊所为基础因陋就简于1985年成立的,由于成立时间短、底子簿,加之原集体人员的工资由所成立的医院负担,国家人员的工资实行差额补贴,县财政又十分困难,虽然各级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医院自身也作了极大的努力,无奈先天不足,发展十分困难和缓慢。
, 百拇医药
2.管理机构不健全,政策落实不到位,投入不足
我国《宪法》和《条例》都提出了中西医并重共同发展的方针,但落实的效果却远不尽人意。譬如国家对一个省的中医药事业的经费投入还不及国家对一个省级西医院的投入,而仅有的这点经费省级中医院校、附属医院又占去大半,剩下的那点经费只能是一万两万地撒“胡椒面”。然而就是这样的“毛毛雨”有的县级中医院至今都未曾惠及。
虽然各省都成立了中医药管理局,但地市县无相关机构,上下无法对口,被动应付,有的地县卫生局虽设有分管领导,但大多是分而不管。有的地方则完全按当地的领导意图办事,党的中医政策得不到认真贯彻落实。在医疗事故的处理上无中医方面的政策法规,有相当一部分县级中医院连参与医保的资格都没有。由于机构不健全,管理环节缺失,诸如像《条例》规定的“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中医药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逐步增加对中医药事业投入,扶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并“享受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等等这些好的政策法规难以得到认真贯彻落实,税收照征,各样摊派费照纳。
, 百拇医药
没有资金投入,就无法购进先进的医疗设备,而没有先进的医疗设备作支撑,专科专病建设亦就一句空话。国家不投入,市场竞争如此激烈,“单条腿走路”,稍有不慎便会跌倒,怎能参加竞跑?
3.专科人才奇缺,结构不合理,人才断层,整体素质较差
大多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成立的县级中医院,面临着人才尤其是专业人才贫乏的突出问题,这也是制约县级中医院最核心,最致命的瓶颈。由于地方一些政策的限制,从乡镇调一名“得用”的中医专业人才非常困难,而县医院年资高的中医师根本就不愿到贫穷的中医院。以德江县民族中医院为例,该院成立于1985年,是以原城关联合诊所为基础成立的,当时有职工11人,全部无学历和职称,通过20余年的努力,现有职工94人、病床60张,有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15人、医师34人、主管药师4人、药师6人、主管护师2人、护师6人、护士2人。但毕业生分不来,岗位又缺人,医院只得雇用了大量的临时人员充斥到各个岗位。尽管较办院初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按中医专科特色的办院要求仍相差较远。由于人才结构不合理,以至于在门诊起顶梁柱作用的“名医们”相继退休后,后备人才跟不上,出现人才断档,这是非常严峻的现实,虽然医院采取了返聘等补救措施,但终不是长久之计,专业人才分不来,调不进,原有的人才留不住,现有的专业人员素质普遍偏低,医院如何能够发展?
, http://www.100md.com
4.中医学术创新缓慢,中医专科特色优势弱化,设备落后
中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以经验为主的科学,由于现代医学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新疗法层出不穷,传统中医学的学术发展就显得相对滞后,加之县级中医院的医生工作在第一线,往往注重生存效益而不太重视学术交流和临床经验的总结,实践工作做了不少,但却拿不出硬件资料来证明自身的价值,学术空气不浓,学术氛围较差。学术水平提不高,医院就难有发展后劲。
大凡县级中医院的院长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拓展市场,增加业务收入,求得生存,由于市场竞争激烈,所以效益压倒特色,生存压倒发展。一些传统的特色疗法,如小夹板固定外敷内服中药治疗闭合性骨折等中医传家宝,由于经济效益远不及手术切开钢针固定的效益好,加之手法复位只能达功能复位而不能达解剖复位,一旦患者不满产生纠纷,就有可能鉴定为医疗事故,医院和医生从自我保护出发往往采用手术治疗而不采用传统的中医骨伤特色治疗。再如针灸可以治很多疾病,但由于其收费低廉,效益欠佳而被弃之不用,一些县级中医院甚至取消了针灸科,这使得中医的临床阵地日渐缩小,优势逐渐弱化。
, 百拇医药
二、打破瓶颈坚持特色的基本对
1.健全管理体制,实行政策倾斜,加大投入
国家对中医药事业实行了许多倾斜或优惠政策,但由于体制不健全,管理层面弱化,上级的好政策难以落实到基层。要彻底扭转这种不利和被动局面,必须健全相应的管理机构,在地(市)县一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设立专门机构。如县卫生局除应设分管领导外,还应设中医药方面的科室。有关部门应认真研究并修改诸如《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有关条文,增加中医方面的内容。管理机构健全了,管理才不至于脱节,党的中医政策的贯彻落实才不会被打折扣。
在资金投入方面,要千方百计争取当地县人民政府把中医药事业或中医院的建设和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县财政预算,要解放思想,大胆争取和吸纳社会力量的资金投入。添置大型设备可采用入股经营或与经销商合营的方式。要更新认识观念,要把医疗设备视为现代科技之产物,并非为西医所专用,只要是有利于中医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中医的诊疗水平,有利于为专科专病储备人才、吸引人才,就理应为我所用。
, 百拇医药
有了健全的管理机构,有了党和政府对中医药事业的政策倾斜和经费投入,有相关法律法规的扶持和保护,有精良的医疗设备作动力,中医药事业何愁不振兴!
2.创新中医学术,搭建人才平台,选择优势病种,搞好专科专病建设
中医的灵魂在学术,学术的根基在临床,临床的关键是疗效。发展中医学术的根本就是要对现代医学束手无策的疑难病有很好的疗效。要学会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要善于吸纳科研成果和先进疗法,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和创新中医学术。引进先进技术,提高学术水平,对基层中医院未来长远的发展至关重要,因为发掘一行创之有效的新技术,就会给医院带来巨大的效益。
当今医疗市场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专科专病建设的成败与人才的储备息息相关。因此必须为人才成长营造宽松的环境,要在政策上给予倾斜,鼓励和奖励科室多出人才。要采用送出去、请进来,岗位培训,自学等多形式,多渠道培养人才,用优厚的条件和待遇引进人才,留住人才。一些县中医院之所以能够生存并有较大较快的发展,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善于培养人才,拥有一大批临床技能过硬的专科专业人才。
, http://www.100md.com
县级中医院要生存,要发展,必须走专科专病发展之路。中医药在治疗现代疑难病方面确实有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我们就应针对这些疾病,结合医院实际建好1~2个专科,打造出1~2个品牌科室,走“大专科”、“小综合”的路子,再以这些品牌科室来带动其他科室的发展。
除此之外,县级中医院要生存和发展还必须懂得错位经营,才能抢滩医疗市场。一般来说县中医院大多在个体诊所、药店和县医院的夹击中,如果不制定“人无我有,以特色创优势、以优质促发展”的差别化战略,要想生存和发展简直比登天还难。
实施好名科名院战略,必然少不了名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全力培养和造就名医群。县乡名医都是医院的台柱子,但他们大多忙于临床,没有时间撰写论文论著,职称上不去,其价值没有得到认可,这可说是基层中医院普遍存在的问题。一个县中医院如果有一批名医撑着,那这个医院必定兴旺;如果这些名医的学术经验得不到继承,那这个医院的兴旺必定长不了。要争取当地政府给予倾斜和优惠的政策,比如允许医院对名医实行低职高聘,在中医人员晋升专业技术职务时,应把临床能力评估放在第一位;再比如对名医发放特殊津贴,让他们带徒授业等,因为目前中医队伍中最缺乏的是能用中医药解决疑难病证的临床大家,基层中医院最需要、最紧缺的也是临床家,有了这样一批名医,还愁县级中医院的发展吗?
总而言之,只要能充分利用中医的学科特点,扬长避短,因势利导,就有利于坚持特色,发挥优势,立于不败之地。, 百拇医药(吴平辉 贵州省德江县民族中医院)
一、制约县级中医院发展的几个突出问题
1.起步晚、底子簿
我国在20世纪中期,只有极少数县成立了县级中医院或是在县医院设立中医科,多数中医都是走方郎中或是坐堂医,社会地位十分低下。自衡阳中医工作会议以来,随着党和政府对中医事业的日益重视,中医工作人员的地位不断提高,现已基本普及,但仍有个别边远县至今仍未成立中医院。我省3000多万人口、87个县,有56个县有中医院。这些中医院大多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成立的。笔者所在的德江县民族中医院就是以原城关联合诊所为基础因陋就简于1985年成立的,由于成立时间短、底子簿,加之原集体人员的工资由所成立的医院负担,国家人员的工资实行差额补贴,县财政又十分困难,虽然各级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医院自身也作了极大的努力,无奈先天不足,发展十分困难和缓慢。
, 百拇医药
2.管理机构不健全,政策落实不到位,投入不足
我国《宪法》和《条例》都提出了中西医并重共同发展的方针,但落实的效果却远不尽人意。譬如国家对一个省的中医药事业的经费投入还不及国家对一个省级西医院的投入,而仅有的这点经费省级中医院校、附属医院又占去大半,剩下的那点经费只能是一万两万地撒“胡椒面”。然而就是这样的“毛毛雨”有的县级中医院至今都未曾惠及。
虽然各省都成立了中医药管理局,但地市县无相关机构,上下无法对口,被动应付,有的地县卫生局虽设有分管领导,但大多是分而不管。有的地方则完全按当地的领导意图办事,党的中医政策得不到认真贯彻落实。在医疗事故的处理上无中医方面的政策法规,有相当一部分县级中医院连参与医保的资格都没有。由于机构不健全,管理环节缺失,诸如像《条例》规定的“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中医药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逐步增加对中医药事业投入,扶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并“享受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等等这些好的政策法规难以得到认真贯彻落实,税收照征,各样摊派费照纳。
, 百拇医药
没有资金投入,就无法购进先进的医疗设备,而没有先进的医疗设备作支撑,专科专病建设亦就一句空话。国家不投入,市场竞争如此激烈,“单条腿走路”,稍有不慎便会跌倒,怎能参加竞跑?
3.专科人才奇缺,结构不合理,人才断层,整体素质较差
大多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成立的县级中医院,面临着人才尤其是专业人才贫乏的突出问题,这也是制约县级中医院最核心,最致命的瓶颈。由于地方一些政策的限制,从乡镇调一名“得用”的中医专业人才非常困难,而县医院年资高的中医师根本就不愿到贫穷的中医院。以德江县民族中医院为例,该院成立于1985年,是以原城关联合诊所为基础成立的,当时有职工11人,全部无学历和职称,通过20余年的努力,现有职工94人、病床60张,有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15人、医师34人、主管药师4人、药师6人、主管护师2人、护师6人、护士2人。但毕业生分不来,岗位又缺人,医院只得雇用了大量的临时人员充斥到各个岗位。尽管较办院初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按中医专科特色的办院要求仍相差较远。由于人才结构不合理,以至于在门诊起顶梁柱作用的“名医们”相继退休后,后备人才跟不上,出现人才断档,这是非常严峻的现实,虽然医院采取了返聘等补救措施,但终不是长久之计,专业人才分不来,调不进,原有的人才留不住,现有的专业人员素质普遍偏低,医院如何能够发展?
, http://www.100md.com
4.中医学术创新缓慢,中医专科特色优势弱化,设备落后
中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以经验为主的科学,由于现代医学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新疗法层出不穷,传统中医学的学术发展就显得相对滞后,加之县级中医院的医生工作在第一线,往往注重生存效益而不太重视学术交流和临床经验的总结,实践工作做了不少,但却拿不出硬件资料来证明自身的价值,学术空气不浓,学术氛围较差。学术水平提不高,医院就难有发展后劲。
大凡县级中医院的院长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拓展市场,增加业务收入,求得生存,由于市场竞争激烈,所以效益压倒特色,生存压倒发展。一些传统的特色疗法,如小夹板固定外敷内服中药治疗闭合性骨折等中医传家宝,由于经济效益远不及手术切开钢针固定的效益好,加之手法复位只能达功能复位而不能达解剖复位,一旦患者不满产生纠纷,就有可能鉴定为医疗事故,医院和医生从自我保护出发往往采用手术治疗而不采用传统的中医骨伤特色治疗。再如针灸可以治很多疾病,但由于其收费低廉,效益欠佳而被弃之不用,一些县级中医院甚至取消了针灸科,这使得中医的临床阵地日渐缩小,优势逐渐弱化。
, 百拇医药
二、打破瓶颈坚持特色的基本对
1.健全管理体制,实行政策倾斜,加大投入
国家对中医药事业实行了许多倾斜或优惠政策,但由于体制不健全,管理层面弱化,上级的好政策难以落实到基层。要彻底扭转这种不利和被动局面,必须健全相应的管理机构,在地(市)县一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设立专门机构。如县卫生局除应设分管领导外,还应设中医药方面的科室。有关部门应认真研究并修改诸如《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有关条文,增加中医方面的内容。管理机构健全了,管理才不至于脱节,党的中医政策的贯彻落实才不会被打折扣。
在资金投入方面,要千方百计争取当地县人民政府把中医药事业或中医院的建设和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县财政预算,要解放思想,大胆争取和吸纳社会力量的资金投入。添置大型设备可采用入股经营或与经销商合营的方式。要更新认识观念,要把医疗设备视为现代科技之产物,并非为西医所专用,只要是有利于中医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中医的诊疗水平,有利于为专科专病储备人才、吸引人才,就理应为我所用。
, 百拇医药
有了健全的管理机构,有了党和政府对中医药事业的政策倾斜和经费投入,有相关法律法规的扶持和保护,有精良的医疗设备作动力,中医药事业何愁不振兴!
2.创新中医学术,搭建人才平台,选择优势病种,搞好专科专病建设
中医的灵魂在学术,学术的根基在临床,临床的关键是疗效。发展中医学术的根本就是要对现代医学束手无策的疑难病有很好的疗效。要学会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要善于吸纳科研成果和先进疗法,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和创新中医学术。引进先进技术,提高学术水平,对基层中医院未来长远的发展至关重要,因为发掘一行创之有效的新技术,就会给医院带来巨大的效益。
当今医疗市场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专科专病建设的成败与人才的储备息息相关。因此必须为人才成长营造宽松的环境,要在政策上给予倾斜,鼓励和奖励科室多出人才。要采用送出去、请进来,岗位培训,自学等多形式,多渠道培养人才,用优厚的条件和待遇引进人才,留住人才。一些县中医院之所以能够生存并有较大较快的发展,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善于培养人才,拥有一大批临床技能过硬的专科专业人才。
, http://www.100md.com
县级中医院要生存,要发展,必须走专科专病发展之路。中医药在治疗现代疑难病方面确实有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我们就应针对这些疾病,结合医院实际建好1~2个专科,打造出1~2个品牌科室,走“大专科”、“小综合”的路子,再以这些品牌科室来带动其他科室的发展。
除此之外,县级中医院要生存和发展还必须懂得错位经营,才能抢滩医疗市场。一般来说县中医院大多在个体诊所、药店和县医院的夹击中,如果不制定“人无我有,以特色创优势、以优质促发展”的差别化战略,要想生存和发展简直比登天还难。
实施好名科名院战略,必然少不了名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全力培养和造就名医群。县乡名医都是医院的台柱子,但他们大多忙于临床,没有时间撰写论文论著,职称上不去,其价值没有得到认可,这可说是基层中医院普遍存在的问题。一个县中医院如果有一批名医撑着,那这个医院必定兴旺;如果这些名医的学术经验得不到继承,那这个医院的兴旺必定长不了。要争取当地政府给予倾斜和优惠的政策,比如允许医院对名医实行低职高聘,在中医人员晋升专业技术职务时,应把临床能力评估放在第一位;再比如对名医发放特殊津贴,让他们带徒授业等,因为目前中医队伍中最缺乏的是能用中医药解决疑难病证的临床大家,基层中医院最需要、最紧缺的也是临床家,有了这样一批名医,还愁县级中医院的发展吗?
总而言之,只要能充分利用中医的学科特点,扬长避短,因势利导,就有利于坚持特色,发挥优势,立于不败之地。, 百拇医药(吴平辉 贵州省德江县民族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