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思考 > 杏苑杂谈
编号:10818324
对中西医结合的几点思考
http://www.100md.com 2005年11月28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447期
     究竟什么是中西医结合?要不要进行中西医结合?应怎样进行中西医结合等等有关中西医结合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整个医学界,并引起了全球的关注。

    几千年来,中国的先人在劳动和自救中创造了中医学。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确切的疗效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并发展成为今天全世界首屈一指的传统医学。其伟大之处,不仅在于与当代最科学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相契合,而且蕴藏着现代科学中许多最先进的学说如“系统论”、“信息论”等的精华,提供了世界上任何其他文化无法企及的东西,其科学性前驱性令世人惊叹。

    中世纪后期,在解剖和实验基础上形成的西方医学,不断地吸收化学、物理、生物、数学等学科的科技成果而迅速成长,并于十八世纪叩开了中国大门,以其崭新的面目和立竿见影之疗效普遍占领中国市场。尽管其有忽视整体及药物副作用大等缺点,但其作为规范的医学科学而风行全球却是不争的事实。本世纪初中国的有识之士如陆渊雷等,从保护中医的良好愿望出发,提出了“中西汇通”、“中医科学化”的口号。而中医许多治疗手段及方药其科学性早已为无数验案所证实,确无与西医结合的必要,最起码在科技尚未能阐明其机理的相当时间内不需结合。另对一些流行病、疑难杂症等中医可独当一面进行处理,又常可取得简、便、廉、验的效果,故也无需结合。同样西医的对因治疗、外科手术等,确能使很多疾病直截了当地得到解决。在这些方面强行结合,实属多余,反会增加患者的负担和痛苦。总之,中西医为各自不同的两套医学体系,其运用的方法和途径等有很大的不同,有的甚至是对立和不可互通的,故有相当的内容是不需结合的。
, http://www.100md.com
    当前社会上还有一种中西医根本不需结合的论点。他们认为解放以来实行中西医结合是“战略的严重失误”、“犯了原则性错误”,结果“使中医走了四十多年的弯路”(详见何足道的《中医存亡论》),对此全盘否定的观点实在不敢苟同。中医因被歧视愤而出此矫枉过正之言,是不难理解的,但对经反复验证了的中西医结合科研成果也几乎否定,实难令人心服。科学在突飞猛进,任何学科都必须不断从其他学科中吸收科学成果才能发展,中医也不能例外。西医在这方面充满成功的经验,怎么没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呢?怎么一定要拒之门外而不进行一点有益的合作呢?舍近求远是否也算走弯路呢?但搞中西医结合也必须遵循中医自身的规律,只有在自主、自强的基础上谋求合作发展,“离合由势,生存在己”,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有些内容则需要结合。常从事临床的中、西医生,在疑难病面前每有“技穷”之叹。如西医对于病毒感染性疾病、癌症放化疗后的副作用等,中医对于肺结核、急性胃穿孔等,而一交换或结合治疗,而往往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从而引发人们不断探索何种疾病或在疾病的什么情况下需做中西医结合处理,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引人瞩目的科研成果,如菁蒿素治疟疾、小夹板治疗骨折、保守治疗急腹症等。实践证明不少疾病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是可行的,可使一些当代医学难题得到解决,可使患者免除手术痛苦,减轻经济负担,可使疗效确确实实得到提高。
, 百拇医药
    中西医结合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中医的长恰恰是西医的短,而中医的短却往往是西医的长,故可互补而臻完美。如中医的整体恒动观与西医的局部分析论互补,中医的辨证治疗与西医的辨病治疗互补,中医的方药系统调节与西药的对因治疗作用互补,还有西医的数据化标准化与中医的模糊观互补,西医的生物医学模式与中医的社会—心理医学模式互补等。双方一旦有机融合,有可能实现质的飞跃而形成新的医学体系。有人说中西结合昭示了人类医学的发展方向,是不无道理的。

    再者中西医结合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中医由于是临床经验与古代哲学相结合的结晶,其理论总带有思辨性,叙述语言古奥难懂,剂型服法更原始烦琐,难以为科学文化知识已普及的现代人所喜闻乐受;中草药、中成药也未达到出口的规范而难以与世界接轨,这些则有望通过与西医结合而得到解决。

    也许有人会说,既然中西医所使用的方法和途径不同,怎么又有可能结合呢?由于双方研究的对象和目的相同,就总有方法共用、路径相连的时候。如实验研究方法,是所有学科进行科研必用的方法,中医也不能例外。如中草药的毒性、致癌因素的作用等必须通过动物实验来弄明,故科学实验是中医由自然哲学形态向实验科学形态转化进而实现规范化的必由之路。目前已有很多中医医院及科研单位正在大力加强实验室建设,并通过实验取得确凿的数据,发表了一批批高质量、高水平的科研论文,显示了中西医结合在科研上的成效。
, 百拇医药
    中西医结台虽然已取得了可观的成绩,但并非说明中西医领域要完全结合。因为这是没有必要且在实践中行不通的。一个时期,曾有过“中西医结合是医学发展的惟一途径”的指令,终因不合实际而由中医、西医、中西结合三支力量共存分进合击的政策所代替。可以说目前正形成中西医学术研讨的良好氛围,有关中西医结合的学会、研讨会、医院、院校、刊物、成果、人才等层出不穷,便是政策与实际相符合的最好说明。也说明了实事求是地进行中西医结合是受到群众欢迎和支持的。

    当时还有过“中西医结合的关键是西医学习中医”的观点。这说明了一些人对中医的科学性还存在模糊的认识,他们仍认为中医不可靠,不相信广大中医药人员也能够运用现代科学手段来揭开生命的奥秘,发现医学的真理,只能靠西医来肩负时代的使命,这本身就把中西医摆在不平等的位置上。须知中医典籍浩如烟海,须长时间的“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还要回到临床实践中去积累经验,方能对中医的真谛有所了解,远非离职学习几年中医所能掌握的。如对此无深刻体验,单靠有西医学识是完成不了中西医本质上结合的任务的,只能是白虎汤加阿斯匹林或是先锋霉素之类的在临床开方上的“凑合”。反而还是中医出身的专家在这方面有较显著的成果。目前中西医结合的科研工作多由中医行政部门中医科教机构等主办便是例证。这也说明了中西医结合工作要成功,必须把两方摆在平等的位置上,学术上随其百花齐放,自由竞争,优胜劣汰。
, 百拇医药
    那么,应怎样开展中西医结合呢?应该说这是整个中西医结合工作中最关键和深远的课题,远不是一人一时所能论定的。现仅就近期的工作任务谈三点建议:

    一是狠抓人才培养。没有通晓中西两套医学体系的专业人才,中西医结合工作要实现质的飞跃只能是一句空话。“百年树人”,应把这项工作作为长远的系统工程来抓。本人颇为赞赏华西医科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携手培养高级中西医结合人才(七年制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做法,可谓高瞻远瞩。人才培育的目标,应以能精通中西医基本理论和临床、通晓文史哲,熟悉现代最新科学理论和科研方法的精英人物为基本要求,并使其尽快、尽量从事临床工作。相信坚持数年,必有成效。

    二是加强开展东西方文化与中西医的比较研究。广泛提高人们的思想意识,使中西医药人员能有自知之明,不妄自菲薄,不媚外崇洋,自觉扬长避短,坚定地投身中西医结合的伟大事业。

    三是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标,大力开展临床实践和科学实验。实行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整体与局部相结合,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全方位的临床研究,以积累尽可能多的医学发现和发明,从中选准结合点和突破口,通过科学实验等现代科技手段实现。力争在开展中西结合的过程中实现中医现代化,最终创造出统一的新医药学。(梁如庆 广东省阳江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