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常识 > 中医基础 > 常见问答
编号:10867037
为什么说中医理论不是神秘主义?
http://www.100md.com 2005年11月28日 成钢笔谭
     医学和其他自然科学一样,总要受一定的世界观的支配和影响。在中医学理论形成的过程中,受着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深刻影响。在对待物质和精神的关系、生命的起源、人类的起源、疾病的成因等等重大问题上,早在《内经》诞生的时代就给了唯物主义的回答。

    一、承认世界的物质性,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精神是第二性

    《内经》认为“气”是世界的本原,万物是由气构成的。如《素间·气交变大论》说:“善言气者,必彰于物”,气化为精而组成可见的各种物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里,故能为万物之父母”。说明天地之所以有万物,都是自然界本身的产物,都是精、气变化的结果,气就相当于物质的元素。在承认世界物质性的同时,也反对了天命鬼神等唯心主义邪说。如《素问.五脏别论》:“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素间.宝命全形论万说:“法天则地,随应而动,和之者若响,随之者若影,道无鬼神,独来独往。”这说明了物质的运动有它’自己的规律,掌握了这个规律就如响应一般地灵验,但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迷信鬼神的人就不可能真正掌握这些规律,即“道”和“德”。
, http://www.100md.com
    内经》还认为精、气分为阴阳,而生死变化则是由阴阳的矛、盾运动所造成的。《素向·阴阳应象大论》说:“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这里不但说明了矛盾的普遍性,而且认为一切生杀变化的动力就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又如《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这说明人和万物一样,都是精、气运动变化的产物,没什么神秘可言。但是人又与物不同,人能“应四时”,“知万物”,是生命发展的高级阶段。

    人有高级神经活动的精神现象,在精神与物质的关系上,中医学不但坚持了自发的唯物论,而且坚持了朴素的辩证法。如《灵枢·经脉篇》说:“人始生,先成精”,《素间.金匡真言论》说:“夫精者,身之本也。”这说明了人的生命起源于物质。《灵枢·本神篇》说:“两精相搏谓之神”,《灵枢·平人绝谷篇》说:“神者,水谷之精气也。”《灵枢·天年篇》说:“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这就肯定了神是由精气等物质产生的,人的思维意识活动是离不开物质基础的,即肯定了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命题。不但如此·,《灵枢·本神篇》还指出:“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灵枢·本藏篇》又说:“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这又强调了精神的反作用,指出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意志控制机体的意义。说明精神虽来源于物质,却又高于物质,这样就避免了走向机械唯物论的道路。但是应该看到,这种观点是不彻底的,有些地方又把精神直接看成物质,而忽略了二者的严格区别,这种概念上的不明确,又留下了通向唯心主义的途径。
, 百拇医药
    对于疾病的认识,中医学也是从自然界和人类本身出发去进行探讨。《内经》理论认为,疾病是邪正斗争的过程,是阴阳平衡的破坏,这种认识虽失之于笼统,但却是从实际出发,概括了疾病的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驳斥了鬼神致病的谬论。《素间·调经论》说:“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这种病因学说,至今仍有效地指导中医的医疗和预防实践。《内经》作者还批驳了“不可知论”,指出疾病是可以认识可以防治的。如《灵枢·九针十二原》说:“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更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为主的思想。这些观点,都是符合唯物主义认识论的。

    2、认识到物质是在相互联系和制约之中不断运

    动变化,新事物在不断成长,旧事物在不断衰亡
, http://www.100md.com
    《素问·六微旨大论》说:“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夫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这就指出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指出了事物由新生、发展,到灭亡的变化过程。“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则指出了事物是在相互影响和作用下而变化的。

    中医学认为对人影响最大的变化是昼夜、寒暑等等,如《素间·四气调神大论》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以使志生,…,’’此春气之应”,《素间·生气通天论》说:“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说:“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这种“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的观点,说明古人早己认识到事物是相互联系和制约的。阴阳五行学说和五运六气学说,正是概括了这样许多事实。另外中医学还认识到,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不在外部,而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故《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内经》作者对病因的认识,就特别强调内因,如《素问·评热病论》的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间遗篇·刺法论》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即体现了这一观点。
, 百拇医药
    3、对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斗争性、统一性

    以及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等等有初步认识

    《素阿。阴阳应象大论》既提出了“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等等关于矛盾普遍性的认识,同时又指出了“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等等关于矛盾的特殊性。而且认为阴阳这一普遍性寓于许多特殊的具体事物中,如“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所以《内经》特别强调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就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对矛盾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辩证关系的初步认识。例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说:“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则同,其终则异。”指出在一般情况下,正治法是以寒治热,以热治寒,但是在特殊情况下,也可采用以热治热,以寒治寒的反治法,这就是说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
, http://www.100md.com
    《素间·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又说:“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这说明在阴阳一对矛盾中,《内经》理论更强调了阳气的重要性,一般说来,阳总是积极的,起主导作用的方面。这就是对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初步认识。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统一性是相对的,由此引起矛盾的转化,由一种矛盾的特殊性发展为另一种矛盾的特殊性,由此产生新事物和新属性。《内经》之中虽无如此明确的认识,但确已模糊地认识到了。如《素间·天元纪大论》说:“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阳生阴长,阳杀阴藏”,说明无论生或死,都不是阴或阳单方面的作用,阴阳是不相离的,这是对矛盾统一性的认识。《素间·疟论》说:“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阴阳相移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说的又是矛盾的斗争性。正是由于这种斗争性,矛盾的平衡经常被打破,所以平衡只能是相对的动态平衡。《内经》作者虽然受道家影响,幻想清静无为,“去世离俗”,企图“寿蔽天地,无有终时,”但却也认识到生命在于运动。如《素间·六微旨大论》说:“不生不化,静之期也”,“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这里也初步认识到运动是绝对的,间接地说明了斗争性是绝对的。虽然有时《内经》里强调“阴平阳秘”,调和阴阳,但并不等于绝对平衡论和矛盾调和论。因为暂时的平衡状态是事物分化的根本条件,因而也是生命的根本条件。正因为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平衡只是相对的,所以中医学认为治疗疾病的关键在于“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素问·至真要大论》,正因为有不平衡,所以才强调平衡。
, http://www.100md.com
    矛盾斗争的结果,则引起矛盾的转化,出现新的平衡。《内经》作者对这一点也略有初步认识。如《灵枢·论疾诊尺篇》说:“四时之变,寒暑之胜,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阴主寒,阳主热,故寒甚则热,热甚则寒,故日寒生热,热生寒,此阴阳之变也。”《素间.六元正纪大论》日:“动复则静,阳极反阴”。说的都是矛盾转化问题,而且认识到转化必以一方发展到一定程度为前提。这“重”、“甚”、“极”标志着古人对转化的条件性有了某种直观的察觉,但这只是内部条件,是质变的“关节点”,而矛盾的转化还必须有外部条件,所以这“重”、“甚”、“极”与现代辩证法所讲的转化条件还有本质的差别。

    4、开始接触到了质量互变的规律问题

    《素间。天元纪大论》说:“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这是把矛盾转化分为前后相接的-两个阶段,即“生化”和“极变”。是发生、发展的兴旺阶段,是发展到极点开始新旧转化的阶段。物生在一定意义上属量变,物极则属质变。但是古人所理解的质量互变,仅指事物阴阳盛衰的变化(阴阳消长是量变,转化是质变),而现代辩证法所说的内容则要广泛得多。

    这说明了两种对立因素的斗争,推动矛盾的转化和新旧事物的交替。在昼夜、寒暑的交替更迭中,古人看到了事物发展的周期性现象,这就是质量互变的规律问题,但囿于直观的狭小天地,还不懂得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和螺旋式的上升,有时简单地认为“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灵枢·营气篇)),“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灵枢。营卫生会篇))。不过古人也没说一定是机械地循环,只是提法不够明确而已。

    总而言之,在最早的古典医籍《内经》理论中,充满着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对一些重大的哲学命题和辩证法三大规律,都有初步认识,只是不够彻底和完备而已。,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