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更多 > 人体信息诊疗学 > 正文
编号:10830791
泄泻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28kb)。

    [概 述] 排便次数比正常增多,大便稀薄,甚至如水样,或粪便中挟有粘液、脓血者称为泄泻。引起泄泻的原因很多。急性泄泻是由于饮食失常、急性感染、食物中毒、食物过敏和药物引起;慢性泄泻是由于胃原性、肠原性、胰腺或胆性以及功能性疾病所致。肠粘膜分泌旺盛、水分吸收减少及肠蠕动亢进,是急性泄泻的主要发病机理。慢性泄泻的发病机理主要由于肠排空过速,食物在肠内消化不完全,对被消化的食物吸收不良。中医认为泄泻虽与脾胃、大肠、小肠等有关,而与脾的关系更密切。脾主运化,恶湿喜燥,其气主升,无论外有所感、内有所伤,皆可使脾胃受损,不能腐熟水谷,以致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清浊不分,含污而下,并走大肠而成泄泻。"脾阳伤则泄" "湿气胜五泄成"。脾虚与湿胜往往互为因果,互相影响。急性泄泻多以湿胜为主,慢性泄泻以脾虚为主。

    [诊查要点]

    (一)病史

    1.了解进食情况、泄泻次数及持续时间、粪便的形态。有无粘液、血、脓及其量的多少,有无恶臭,对伴发症状如发热、腹痛、里急后重和腹部肿块等的分析,常为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

    2.在进行急性泄泻的诊断时,首先应重视流行病学的调查。急性细菌性痢疾常可证明有痢疾接触史。集体暴发的泄泻多由于食物中毒。以发热起病的急性泄泻,须注意全身性感染。小儿夏秋季流行性泄泻,须注意病毒性肠炎。

    3.在进行慢性泄泻的诊断时,须注意与泄泻并存的某些症状。伴有痉挛性下腹痛,常见于结肠疾病。在小肠病变时,疼痛常在脐周及右下腹。里急后重提示结肠与乙状结肠疾病。泄泻与便秘相交替,又伴有低热者,可见于肠结核、局限性肠炎。慢性泄泻不伴有腹痛,主要为非炎症性病变。慢性泄泻伴有食欲不振,常见于重症慢性结肠炎。成年人胰腺性脂肪泻则伴有食欲亢进。

    (二)体检

    1.腹部触痛 胃肠炎在上中腹部有触痛。小肠性腹痛多在脐周有压痛。结肠疾病多在小腹双侧及上脐缘有压痛。

    2.腹部肿块 右下腹肿块应想到肠结核、局限性肠炎。左下腹部肿块应想到结肠炎、痢疾所致的肠痉挛。

    3.伴随症状 腹泻伴有明显消瘦,常提示肠结核、吸收不良综合征。腹部胀满而叩诊无相称的鼓音,可见于吸收不良综合征。在溃疡性结肠炎、局限性肠炎、肠结核时,可伴有过敏性反应的表现,如多形性红斑、虹膜炎等。

    4.大便检查 脓血便可见于结膜炎、痢疾。大便量多、颜色浅淡、外观不见粘液,多见于原发性吸收不良综合征。水样或粥样便见于吸收不良综合征、小肠炎与结肠炎。大便成堆、色浅淡、发泡多、呈酸臭味者见于发酵性消化不良。

    (三)中医辨证

    1.在辨证上须分清虚、实、寒、热。一般而言粪便清稀的多属寒;粪便黄黑而秽臭,肛门有灼热之感的多属于热;痛势急骤且胀,拒按,泻后痛减多属实;病程较长,腹痛隐隐,喜按喜热,大便次数略增的多属虚;因情绪波动而致腹泻多属肝气影响脾胃。

    2.中医将腹泻分为八泻

    (1)食积泻:泻下腐臭,嗳气作酸,舌苔垢浊,脉多滑数。

    (2)胃泻:腹胀泻下,食则呕吐,舌红津少,脉多细数。

    (3)脾泻:饮食不和则泻,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缓弱。

    (4)肝泻:腹痛即泻,厥而面青,必兼胁痛,舌淡苔少,脉弦。

    (5)肾泻c五更乃泻,必兼足冷,舌淡苔白,脉沉细。

    (6)暑湿泻;稠粘垢秽,小便赤涩,舌苔黄而厚腻,脉濡滑而数

    (7)寒湿泻:澄彻清冷,俨如鸭粪,舌苔白腻,脉浮紧。

    (8)火泻:暴注下迫,焦黄秽臭,舌质红,苔黄,脉数有力。

    (四)实验室检查

    1.粪便检查见粪便稀薄或液化,提示小肠泄泻;粪便含有血液、粘液、脓液,多见于痢疾、食物中毒。大便检出红细胞、白细胞、吞噬细胞或中性多核细胞及脓细胞等,对肠道感染、溃疡性结肠炎有诊断价值。有大量脂肪颗粒、肌肉纤维等,应考虑脂溢性大便。

    2.大便培养所见致病菌,可以确定诊断。

    3.血清凝集反应,有助于肠道感染的诊断。

    4.胃肠钡餐检查可以发现胃与小肠功能性、器质性病变与回肠盲肠病变的诊断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DOC附件(28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