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临床资料 > 正文
编号:10830851
0714小儿蛔虫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21kb)。

    【医 者】张友陇 山西省职业病医院大夫

    【治疗方法】根据耳壳与人体各部存在着一种生理的内在联系,按照蛔虫在人体肠道寄生和活动规律,在耳壳一定的穴位上就会出现明显的压痛或伴有变形、变色,这些穴位就会出现变阻点。所以我们选择这些相应的耳穴(变阻点)进行电冲击治疗。取穴如下:左耳:三焦、胆、皮质下;右耳:大肠、交感,耳迷根。两耳穴位隔日交替使用,每个穴位每次治疗5-10分钟,10次为一疗程。两个疗程间隔休息5-7天。

    【案 例】1、张××,8岁,1986年4月25日就诊。自述经常脐周痛,时轻时重,纳差,消瘦,精神欠佳,舌淡苔薄,大便干。检查:患儿面部可见大小不等淡白色园形斑。双眼巩膜可见针尖大小的不规则不突出结膜面的兰色斑点。诊断:小儿蛔虫症。治疗:取左耳三焦、皮质下;右耳大肠、耳迷根。两耳穴位隔日交替电冲击治疗,每次10分钟。经三次治疗排出蛔虫4条,五次后又排出3条,七次后患儿脐周痛消失,食欲增加,精神好转。

    2、李 ×,女,7岁,1986年3月26日就诊。患儿身体消瘦,明显营养不良面貌,每天下午肚脐及下胁痛,有时吐酸水。检查:患儿下唇系可见散在透明的园形、顶端如大头针头大的粟疹,约20颗。舌面有散在的针尖大的淡红色点。指甲中心可见条状边缘不整齐的白色云斑。诊断:小儿蛔虫症。治疗:取左耳胆、三焦;右耳大肠,交感,耳迷根。两耳穴位隔日交替使用,每次10分钟。经五次治疗后排出蛔虫11条,连续治疗十次,共排出蛔虫19条。患儿腹痛大减,纳食较前明显好转。

    3、庞××,男,10岁,1987年1月22日就诊。患儿面黄肌瘦,不思饮食,上腹部及脐周痛3-4月,精神倦怠,曾多次服驱虫药无效。检查:患儿前额散布有大小不等的白色粟疹,在眼巩膜与结合膜的毛细血管顶端可见青黑色如大头针头大的园形斑点。诊断:小儿蛔虫症。治疗:取左耳胆、皮质下;右耳交感、耳迷根。两耳穴交替隔日治疗一周三次,每次10分钟。经六次治疗,共排出蛔虫4条,脐周痛缓解,又经治疗六次,肚脐痛消失,食欲增加,精神明显好转。

    【疗效统计】共治疗42例,经耳穴(变阻点)电冲击治疗,排出蛔虫者31例,占73.5%,未排虫者11例,占26.5%。在42例患儿中,经治疗后自觉症状都有明显好转,说明"耳穴电冲击疗法"具有排虫安蛔的作用,在排虫的病例中,耳穴电冲击三次后排虫者10例,占32.3%,七次排虫者6例,占19.3%,十次以上排虫者15例,占48.3%。最慢者治疗14次后排出蛔虫。

    【资料来源】第三届全国经络电冲击疗法学术讨论会资料 第146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DOC附件(21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