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新思维新观念新举措--针灸创新之路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43kb)。
山西财经大学 锺新淮 (030006)
危 机
20世纪,是针灸不堪回首的百年。1914年,袁世凯政府教育部发表了"废除中医不用中药"的谈话,废除了大学和专门学校规程中的中医药科目。1929年,南京政府卫生部中央卫生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通过了"废止旧医(中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理由是∶(一)五行六气凭空结撰,(二)临证持脉自欺欺人,(三)定病防疫,无一胜任,(四)提倡地天通,阻遏科学化。为执行这一决议案,"一则停止登记,一则禁止学校,一则禁止宣传。......复禁止全国中医学校不准招生。即世传师传登记医士亦将限以资格,停止执照。"虽慑于民意,最高当局未敢核准实施,可对此胡适先生却深感惋惜。针灸不仅被洋人污蔑为"医疗上的折磨",也遭国人反对,在三十年代,骂中医竟成为一种时髦,著名动物学家丁文江给高梦旦的祝寿联竟是这样写的:"吃肉/走路/骂中医/人老心不老;喝酒/写字/讲官话/知难行亦难。"鲁迅先生也骂过中医。他们都是学贯中西的泰斗,不能简单的认为他们无知,中医、针灸应该反思!建国前,针灸在南方已几近绝迹,笔者在南方20余年,从未见过针灸,只听说深山老林中有老道扎针治病的传闻。在解放区,由于条件困难,针灸简、便、验、廉,易于学习,深受欢迎。建国后,卫生部对针灸并不重视,仰仗政府支持,另行成立中医药管理局,针灸才得以生存和发展。但外因只是条件,内因才是根据,好景不常,曾几何时,在2001年9月召开的"新世纪针灸发展论坛"上,代表们惊呼:针灸病种萎缩,人才流失,效益滑坡,面临生存危机。如西安,"11所医院中已有7所撤掉了针灸科,大多数医院取消了针灸病房,开展针刺麻醉较早的西安四院针灸科仅剩4名老医生勉强维持,......"在新世纪里,我们应该有新思维。
剖 析
面对危机我们应该分析产生危机的根源,提出解决危机的对策。
综观历史,任何一种技术,无论曾经怎样辉煌,如果只讲继承,不思创新,终将难逃淘汰的命运,针灸也不例外。针灸疗法千百年来也有所"创新":单一的不锈钢针取代金针、银针,为了减少创痛,针体做得愈来愈细;在针上加电的电针疗法等等,......这样"新"是新了,但可能是一种退步。
从电化学知道,当金属和离子溶液接触时,在界面上要产生"界面电位差";另一方面,电生理的研究表明,细胞膜内外存在约-90毫伏的膜电位,当细胞受到刺激时,膜电位要改变,产生动作电位。因此,笔者认为针刺之所以能治病,从表面上看,似乎是针的机械刺激在起作用,实质上是金属针与体液界面上的电位差和针的刺激引发的动作电位等电信息循经感传,起到通经活络的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界面电位差的大小和方向因金属不同而异,所以金针和银针的补泻和治疗作用是不一样的,日本人用不同的合金制针,用锌和铜的合金做的针代替银针,叫M针, 用铜和铁的合金做针代替金针,叫P针。因此,用单一的不锈钢针代替金针、银针,没有了金针、银针各异的补泻作用,疗效可能会降低。针体做得细了,创痛是小了,但刺激量也小了,细胞膜的动作电位也随之减小,疗效也将降低。
电针疗法是1825年法国医生萨朗第爱(Sarlandiere)首创的,此后广为传播,但这不是高明的创新,因为肌肉是电的良导体,大量电流沿肌肉传导,不会有经络的治疗作用。而且由于电流的电解作用,折针、弯针的危险性更大了,既为"针灸",就不能不用"针"。也许正是因为这一原因,上述种种"创新"都没有离开"针"。其实针只是一种工具,工具是要不断创新的。"继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有人一听说不用针就急的跳起来,其实这是泥古。如果我们的老祖宗要是泥古的话,我们现在也只能用砭石治病了。经络学说才是针灸创新时万万离不得的"宗"。
理 论 创 新
关于经络,《黄帝内经》中有十分细致、具体的描述。《灵枢·经脉》篇说: "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不可见。"经脉是在皮下一定深度的地方的。那么"络"呢?《灵枢·脉度》篇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络。" 《灵枢·脉度》篇说的更加具体:"诸络脉皆不能经大节之间,必行绝道而出,入复合于皮中,其会皆见于外。"这里的"节",许多书上都解释为"骨节",其实《灵枢·九针十二原》说的很明白:"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竹木分枝的地方叫做"节",所以笔者认为《内经》中将经脉上横向支出络的地方亦形象地称之谓"节"。古人穴居野处,"穴"是人或野兽居住的山洞或土室,所以也把神气游行出入的"节"叫做"气穴"。这些横向支出的络都到哪里去了呢?"入复合于皮中",就是说,络是开口于皮肤的。络开口于皮肤处是人体经络和外界交换信息的窗口,病邪也从这里侵入经络,《黄帝内经》中未予命名,笔者将其命名为"经络口"(Window of JINGLUO)。
根据《黄帝内经》的描述,经、络、节、经络口的结构模型应该是这样的:
宇宙间的事物往往惊人的相似,原子中的电子绕原子核旋转与太阳系中的行星绕太阳旋转就是例子。经络也像现在的地铁一般,经脉就好比是铁道线,节就好比是地铁车站,络就好比是车站到地面的通道,经络口就好比是地铁的"出站口"、"进站口"。
与疾病有关的经络口我们称为"病经口"。我们发现,病经口的皮肤电阻具有不稳定的、起伏变化的动态特征,称为"变阻点",可用电子学的方法将其探测出来。
良导点、变阻点到底是不是"经络口"、"病经口",仅仅因为它们在经穴投影位置附近是不够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还应该通过科学实验和临床来验证。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针麻组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针麻组的《人耳郭实验性反应点的形成及其针刺镇痛效应》的实验(见《全国针刺麻醉学习班资料选编之二》, 人民卫生出版社,P139-148)证实了变阻点确系病经口。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张栋、李志超等将病经口的波形描记下来,对65人进行了1062穴次的检测,得出了许多有意义的结果,证明了: ①变阻点是病理反应点,是病经口,②变阻点出现的部位与疾病有关,可作为辅助诊断的依据,③变阻点的波形多种多样,与疾病有一定的关系,可能成为另一项诊断指标。(经穴生物物理学的一个新特征──电振荡现像初探 《北京中医学院学报》 1987年第一期 P30-34)
技 术 创 新
如前所述,针刺治病既是电信息在起作用,那么可以、也应该以电代针,以电信息取代针刺。电信息应施加在什么地方?病经口无疑是最佳选择。这时电信息将沿如下路线传导:
电信息-→病经口-→孙络-→络-→节-→经-→脏腑
病经口出现的部位与疾病有关,它的波型也因病而异,可作为辅助诊断的一项指标。笔者称这种从病经口提取信息辅助诊断,从病经口输入电磁信息以取代金属针刺入气穴进行治疗的方法为"经络口电信息诊疗法" (简称经络口诊疗法,曾称为经络电冲击疗法、变阻点电冲击疗法等)。并为该疗法研制了专用仪器──经络口电信息诊疗仪。诊疗仪具有探测、治疗两种功能,用探针在体表或耳郭探测,当探针触及病经口时,诊疗仪即发出声、光信号。找到病经口后,毋需刺入皮肤,不要移动探针 ......
山西财经大学 锺新淮 (030006)
危 机
20世纪,是针灸不堪回首的百年。1914年,袁世凯政府教育部发表了"废除中医不用中药"的谈话,废除了大学和专门学校规程中的中医药科目。1929年,南京政府卫生部中央卫生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通过了"废止旧医(中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理由是∶(一)五行六气凭空结撰,(二)临证持脉自欺欺人,(三)定病防疫,无一胜任,(四)提倡地天通,阻遏科学化。为执行这一决议案,"一则停止登记,一则禁止学校,一则禁止宣传。......复禁止全国中医学校不准招生。即世传师传登记医士亦将限以资格,停止执照。"虽慑于民意,最高当局未敢核准实施,可对此胡适先生却深感惋惜。针灸不仅被洋人污蔑为"医疗上的折磨",也遭国人反对,在三十年代,骂中医竟成为一种时髦,著名动物学家丁文江给高梦旦的祝寿联竟是这样写的:"吃肉/走路/骂中医/人老心不老;喝酒/写字/讲官话/知难行亦难。"鲁迅先生也骂过中医。他们都是学贯中西的泰斗,不能简单的认为他们无知,中医、针灸应该反思!建国前,针灸在南方已几近绝迹,笔者在南方20余年,从未见过针灸,只听说深山老林中有老道扎针治病的传闻。在解放区,由于条件困难,针灸简、便、验、廉,易于学习,深受欢迎。建国后,卫生部对针灸并不重视,仰仗政府支持,另行成立中医药管理局,针灸才得以生存和发展。但外因只是条件,内因才是根据,好景不常,曾几何时,在2001年9月召开的"新世纪针灸发展论坛"上,代表们惊呼:针灸病种萎缩,人才流失,效益滑坡,面临生存危机。如西安,"11所医院中已有7所撤掉了针灸科,大多数医院取消了针灸病房,开展针刺麻醉较早的西安四院针灸科仅剩4名老医生勉强维持,......"在新世纪里,我们应该有新思维。
剖 析
面对危机我们应该分析产生危机的根源,提出解决危机的对策。
综观历史,任何一种技术,无论曾经怎样辉煌,如果只讲继承,不思创新,终将难逃淘汰的命运,针灸也不例外。针灸疗法千百年来也有所"创新":单一的不锈钢针取代金针、银针,为了减少创痛,针体做得愈来愈细;在针上加电的电针疗法等等,......这样"新"是新了,但可能是一种退步。
从电化学知道,当金属和离子溶液接触时,在界面上要产生"界面电位差";另一方面,电生理的研究表明,细胞膜内外存在约-90毫伏的膜电位,当细胞受到刺激时,膜电位要改变,产生动作电位。因此,笔者认为针刺之所以能治病,从表面上看,似乎是针的机械刺激在起作用,实质上是金属针与体液界面上的电位差和针的刺激引发的动作电位等电信息循经感传,起到通经活络的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界面电位差的大小和方向因金属不同而异,所以金针和银针的补泻和治疗作用是不一样的,日本人用不同的合金制针,用锌和铜的合金做的针代替银针,叫M针, 用铜和铁的合金做针代替金针,叫P针。因此,用单一的不锈钢针代替金针、银针,没有了金针、银针各异的补泻作用,疗效可能会降低。针体做得细了,创痛是小了,但刺激量也小了,细胞膜的动作电位也随之减小,疗效也将降低。
电针疗法是1825年法国医生萨朗第爱(Sarlandiere)首创的,此后广为传播,但这不是高明的创新,因为肌肉是电的良导体,大量电流沿肌肉传导,不会有经络的治疗作用。而且由于电流的电解作用,折针、弯针的危险性更大了,既为"针灸",就不能不用"针"。也许正是因为这一原因,上述种种"创新"都没有离开"针"。其实针只是一种工具,工具是要不断创新的。"继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有人一听说不用针就急的跳起来,其实这是泥古。如果我们的老祖宗要是泥古的话,我们现在也只能用砭石治病了。经络学说才是针灸创新时万万离不得的"宗"。
理 论 创 新
关于经络,《黄帝内经》中有十分细致、具体的描述。《灵枢·经脉》篇说: "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不可见。"经脉是在皮下一定深度的地方的。那么"络"呢?《灵枢·脉度》篇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络。" 《灵枢·脉度》篇说的更加具体:"诸络脉皆不能经大节之间,必行绝道而出,入复合于皮中,其会皆见于外。"这里的"节",许多书上都解释为"骨节",其实《灵枢·九针十二原》说的很明白:"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竹木分枝的地方叫做"节",所以笔者认为《内经》中将经脉上横向支出络的地方亦形象地称之谓"节"。古人穴居野处,"穴"是人或野兽居住的山洞或土室,所以也把神气游行出入的"节"叫做"气穴"。这些横向支出的络都到哪里去了呢?"入复合于皮中",就是说,络是开口于皮肤的。络开口于皮肤处是人体经络和外界交换信息的窗口,病邪也从这里侵入经络,《黄帝内经》中未予命名,笔者将其命名为"经络口"(Window of JINGLUO)。
根据《黄帝内经》的描述,经、络、节、经络口的结构模型应该是这样的:
宇宙间的事物往往惊人的相似,原子中的电子绕原子核旋转与太阳系中的行星绕太阳旋转就是例子。经络也像现在的地铁一般,经脉就好比是铁道线,节就好比是地铁车站,络就好比是车站到地面的通道,经络口就好比是地铁的"出站口"、"进站口"。
与疾病有关的经络口我们称为"病经口"。我们发现,病经口的皮肤电阻具有不稳定的、起伏变化的动态特征,称为"变阻点",可用电子学的方法将其探测出来。
良导点、变阻点到底是不是"经络口"、"病经口",仅仅因为它们在经穴投影位置附近是不够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还应该通过科学实验和临床来验证。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针麻组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针麻组的《人耳郭实验性反应点的形成及其针刺镇痛效应》的实验(见《全国针刺麻醉学习班资料选编之二》, 人民卫生出版社,P139-148)证实了变阻点确系病经口。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张栋、李志超等将病经口的波形描记下来,对65人进行了1062穴次的检测,得出了许多有意义的结果,证明了: ①变阻点是病理反应点,是病经口,②变阻点出现的部位与疾病有关,可作为辅助诊断的依据,③变阻点的波形多种多样,与疾病有一定的关系,可能成为另一项诊断指标。(经穴生物物理学的一个新特征──电振荡现像初探 《北京中医学院学报》 1987年第一期 P30-34)
技 术 创 新
如前所述,针刺治病既是电信息在起作用,那么可以、也应该以电代针,以电信息取代针刺。电信息应施加在什么地方?病经口无疑是最佳选择。这时电信息将沿如下路线传导:
电信息-→病经口-→孙络-→络-→节-→经-→脏腑
病经口出现的部位与疾病有关,它的波型也因病而异,可作为辅助诊断的一项指标。笔者称这种从病经口提取信息辅助诊断,从病经口输入电磁信息以取代金属针刺入气穴进行治疗的方法为"经络口电信息诊疗法" (简称经络口诊疗法,曾称为经络电冲击疗法、变阻点电冲击疗法等)。并为该疗法研制了专用仪器──经络口电信息诊疗仪。诊疗仪具有探测、治疗两种功能,用探针在体表或耳郭探测,当探针触及病经口时,诊疗仪即发出声、光信号。找到病经口后,毋需刺入皮肤,不要移动探针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DOC附件(43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