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针骨专业 > 针灸 > 探讨 > 正文
编号:10831008
振兴针灸路在何方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62kb)。

    山西财经大学 锺新淮 030006

    摘要:针灸生存,就要跟现代科学结合,在理论、技术、工具等方面进行创新。"创新不离宗",经络学说是理论创新时万万离不得的"宗"。笔者按照《黄帝内经》的描述,提出了"经络口"、"病经口"等经络学说的新概念,认为针灸治病的机理是针的刺激产生和诱发的电信息起到通经活络作用,因而主张在病经口输入电信息取代针刺。病经口的波型与出现的部位与疾病有关,可作为辅助诊断的一项指标。称从病经口提取信息辅助诊断,从病经口输入电磁信息进行治疗为"经络口电信息诊疗法",科学实验和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这是针灸成功的创新,可以低廉的费用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胆肾结石治疗以万例计,排石率在90%以上,应成为该病的首选疗法。应选择一些病种,逐一进行研究、开发,总结出一套规范化的治疗方法,使其成为更多疾病的首选疗法,有病先找针灸。如能更新观念,进行专业和劳动的分工,每个医生只治疗他精通的一种或几种病,而且只负责诊断和开出处方(病经口的可能位置),探测和治疗的简单劳动由年轻的操作员去做,这样一个医生一天就可处理很多病人,而且取得很好的疗效,针灸将再现辉煌!

    关键词: 针灸 经络学说 经络口 病经口 经络口电信息诊疗法

    自从西医进入国门以来,中医,特别是针灸,就每况愈下。笔者建国前在浙江二十余年,从未见过针灸,只听说深山老林中有老道扎针治病的传说。时至今日,有识之士莫不为中医面临生存危机而忧心忡忡。新中国中医事业的奠基人吕炳奎,虽已90高龄,仍不禁大声疾呼:"中医药学术和产业正在被釜底抽薪而濒临灭顶之灾。如果中医界的同仁对此种现状再熟视无睹、不置可否,中国中医药学这个伟大的宝库和民族的优秀文化将不复存在。"这绝非危言耸听!真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我们炎黄子孙,都应痛定思痛,登高远望:"振兴针灸,路在何方?"

    西医之所以有今日,原因之一是西方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专家重视人的生命、重视人的健康,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应用到医学上,而西医也乐意用现代科学的成就来武装自己。X光是1895年11月18日伦琴发现的,同年12月22日他为妻子拍摄出手部的X射线照片。伦琴不是医生,是物理学家,是第一个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CT、核磁共振、咖玛刀...也无一不是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专家的成果,西医只是成果的使用者而已。

    针灸要生存、要发展,首先要创新。创新就要跟现代科学结合,跟科学家结合。科学是全人类的财富,是没有国界的,更不是西医的专利。跟现代科学结合并不是跟西医结合,西医由于门户之见,由于利益上的冲突和哲理上的分歧,是很难跟中医结合的,结合的结果只能是中医西化。很可惜中医界许多人将西医跟现代科学混为一谈,误以为西医就是现代科学,现代科学就是西医,吃了中西医结合的亏,就把现代科学也排斥在外,泼洗澡水的时候连小孩也泼了出去。中医当前濒临灭顶之灾,这是重要原因之一。

    笔者不是中医,也不是西医,1949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理学院物理系,后来从事电子技术应用的研究,从1969年开始研究针灸医学的创新,三十多年的奋斗历程是艰难的,得不到西医的认同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奋力抗争就是。可也遭到不少中医的排斥,被认为是离经叛道,异端邪说,实在令人寒心!即使这样,我们先后召开了七次学术研讨会,提供的论文报道了3万余例200多病种的治疗情况,使经络"处百病,决死生"的功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说明我们在针灸方面的理论创新、技术创新、仪器创新等方面的创新是成功的。当前的问题是针灸界如能更新观念,针灸才能再度辉煌!

    一、理论创新

    1、经络学说的新概念--经络口、病经口

    "继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经络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发现,经络学说是中医、特别是针灸的理论基础。没有了理论基础,中医、针灸将沦为江湖医术,进不了科学的殿堂。经络学说是针灸创新时万万离不得的"宗"!离宗的创新不可取。例如:近代的耳穴诊治是在法国外科博士P·Nogier工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P·Nogier提出形似倒置胎儿的学说,笔者认为这是"离宗"的创新。虽然P·Nogier和他的学生们经过大量的深入研究后改变了原来的观点,在我国倒置胎儿的印象却根深蒂固。尉迟静将耳穴诊治的理论基础回到经络学说上来,却很少得到人们的认同。"离宗"的结果极大的束缚了人们的思维,限制了耳穴的发展。

    21世纪将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命科学技术将成为新的技术革命中心之一。在美国,70%以上的科研经费投入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中国如果要在这一领域有所突破,将是在经络上。作为经络学说的祖国,我们也理应在经络上有所突破,走在世界各国的前面。因此,我国对此十分重视,将"经络的研究"列为国家30 个"攀登项目"之一,"攀登项目"乃国家基础性研究重大关键课题,国家为此投入了巨额资金。可是对经络的研究,绝大多数是力图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来证实经络的存在,很少有人从经络治疗方法和效果上作深入的研究和开拓创新,这也许是成效不大的原因之一。"经络的研究"课题的结题并不说明经络不重要、不存在。

    关于经络,《黄帝内经》中有很具体细致的描述。一般认为"经脉是经络脏腑之气在体表的循行路线。"这是不正确的。《灵枢·经脉篇》说:"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 可见经脉是在皮下一定深度的地方的,经脉不在体表。《灵枢·脉度篇》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 就是说经脉是主干,"络"是从经脉上横向支出的分枝,孙络又是从络上支出的更细小的分枝。应该说明的是汉语中有许多多义字,"络"也是多义字,"十五大络"的"络"、"网络"的"络",并不是这里所说的"经络"的"络"。

    这些络又是怎样从经上支出来的? 它们都到哪里去了呢?《灵枢·脉度》篇中说的非常明白:"诸络脉皆不能经大节之间,必行绝道而出,入复合于皮中,其会皆见于外。"

    这里的"大节",许多著作都理解为"大骨节",这是错误的。《灵枢·九针十二原》说:"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所言节者, 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灵枢·小针解》 说:"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者,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这些都说明"节"不是"大骨节"。竹木分枝的地方叫做"节",所以笔者认为《黄帝内经》中将经脉上横向支出络的地方亦形象地称之为"节"。古人穴居野处,"穴"是人或野兽居住的山洞或土室,络脉与经脉交会处的"节"是神气游行出入的地方,是络脉渗灌的地方,所以《黄帝内经》也将"节"称之为"气穴"。吴昆注《素问》时也说:"人身孔穴,皆气所居,故曰气穴。"

    "绝道"是横道的意思,"大节"就是大的"气穴"。这里说明了两层意思:一是络脉是从经脉上横向支出来的,不是在"气穴"之间平行于经脉走行的,所以有的针灸书籍上认为"络"是像蜘蛛网一样,网络全身,笔者认为这是"望文生义",是对络脉的错误理解。其次,这些络脉到哪里去了呢?"入复合于皮中,其会皆见于外",就是说到皮肤中去了,与皮肤交会的地方从外面都可以看见,也就是说是开口于皮肤的。张志聪在《灵枢集注》 中对此理解的极其透彻:"络者,经脉之支别也。孙脉者,乃孙络之脉别经者,亦三百六十五脉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DOC附件(62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