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经络学说 发展经络医学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325kb)。
山西财经大学 锺新淮
摘要 针灸疗法两千多年来没有什么创新。笔者提出经络口、变阻点、病经口等经络学说的新概念,认为经络是电的信息系统,提出从病经口提取信息辅助诊断,从病经口输入电磁信息以取代金属针刺入皮肤进行治疗,称为"经络口电信息诊疗法"。研制了该疗法的专用仪器──"经络口电信息诊疗仪",大量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实践证明这是针灸疗法成功的创新。对经络医学的发展、经络科学定位的研究等都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 针灸 经络口 变阻点 病经口 经络口电信息诊疗法 经络医学
《黄帝内经》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是我国现存最早、最为系统和完整的医学典籍。经络学说和针刺疗法是《黄帝内经》的主要内容之一。经络学说是中医的理论核心,针刺疗法是经络学说的具体应用,是中华民族治病防病、养生保健的主要方法之一,几千年来为炎黄子孙的繁衍昌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是世界医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经络是重要的生命系统,二十一世纪将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经络学说理应大放异彩!
可是两千多年来,针灸疗法却没有大的创新。金针、银针发展为不锈钢针;为了减少创痛,针做得愈来愈细;还有针上加电的电针疗法等等,但是这些"创新"是不是进步,都还需要商榷。
笔者认为针刺之所以能治病,实质上是针的机械刺激诱发和产生的电信息循经感传,起到通经活络、疏调气血的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电生理的研究表明: 由于细胞膜对钠离子(Na+)和钾离子(K+)等不同离子的通透性不同,膜内外的离子浓度是不一样的, 所以膜内外存在约 -90毫伏的膜电位。当细胞受到激惹时,膜内外的离子就要发生转运,从而产生"动作电位"。所以砭刺、针刺、按摩等对气穴的刺激都会诱发电信息,正是这电信息起到了治疗作用。针做得细些,对患者的创痛是小了,但是刺激量也小了,诱发的电信息也小了,这对治疗作用的影响如何,有待于科学的验证。
从电化学知道,当金属和离子溶液接触时,在界面上要产生"界面电位差",伽伐尼在解剖青蛙时发现当解剖刀与神经接触时,蛙的肌肉出现痉挛,实际上就是这"界面电位差"在作祟。针刺时自然也要产生"界面电位差",这是又一种治疗电信息。界面电位差的大小随金属和离子的种类、离子浓度以及温度等因素而异,所以不锈钢针和金针、银针产生的电位差是不一样的,因而它们的治疗作用也不同。日本用不同的合金做针,锌铜合金做的针叫M针,铜铁合金做的针叫 P针,认为 M针和 P针的补泻作用不一样,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所以不锈钢针取代金针、银针,是否会降低治疗效果,也有待科学的验证。
电针疗法是早在1825年法国医师萨朗第爱 (Sarlandiere)首先使用的,电针疗法较单纯针刺有较好的疗效,这说明电在治疗中的作用。但是笔者认为,电针疗法不可取,因为肌肉是电的良导体,针上加电时大部分电流沿肌肉而不是沿经络传导,针灸的理论根据是经络学说,沿肌肉传导的电流不会有通经活络的作用,而且针刺的各种弊端,如患者的惧针感,针刺造成的感染、交叉感染、折针、弯针、晕针等依然存在,而且折针、弯针、晕针的可能性更大了。所以这不是一种高明的创新。可是文革期间,电针疗法在我国广为流行,称为"6.26疗法",一些单位现在还在使用,而且医疗行政部门还规定,三甲中医院必须要有"电针"。针灸疗法是我们祖先的创造,而它的"创新"却让法国人走在了前面,而我们却把一百七十多年前外国人的并不高明的"创新"奉为至宝,我们这一代炎黄子孙也太有点"不肖"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江泽民)。即使是最优秀的文化,如果没有创新,也是没有生命力的。近百年来,自从西方医学随着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国门以来,中医、针灸的一些遭遇并不都是令人愉快的: 1882年,清王朝命令太医院针灸科永远废止。针灸不仅被洋人污蔑为"医疗上的折磨",而且遭国人的反对,民国期间,教育部曾颁布废止中医法案,只是由于有识之士的反对,最高当局才未批准实施,可对此胡适先生却深感惋惜。在三十年代,骂中医竟成为一种时髦,丁文江给高梦旦的祝寿联竟是这样写的:吃肉/走路/骂中医/人老心不老;喝酒/写字/讲官话/知难行亦难。鲁迅先生也曾骂过中医。 他们都是学贯中西的泰斗,不能简单的认为他们无知,中医应该反思! 六十年代尼克松将针灸带回美国,可同时在美国也出现了反针高潮。针灸疗法这种有人热衷,有人反对;又受到推崇,又遭到贬斥的尴尬处境,原因何在? 笔者认为: 原因很多,主要是我们对针灸继承有余,创新不足。针灸有一个合理的内核,那就是经络学说;又有一个不合时宜的躯壳,那就是针刺。许多国家法律规定不许刺透皮肤,针刺产生的感染和交叉感染,在当今乙肝和艾滋病等通过血液传染的疾病流行的时代,更不易为人们所接受。时代在前进,科技在发展,针灸不能故步自封。为了走向世界,为了走向21世纪,针灸医学必须要创新!
关于继承和创新,我国有一个很好的方针:"继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
继承不能泥古,有人一听说不用针就急得跳起来,其实针仅仅是一种工具,工具是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革新的。生产技术的飞跃往往是工具的革新引发的,纺织机代替纺车,蒸汽机取代水力机械,从而引发了第一次产业革命。金属针取代砭石导致了针灸医学的第一次飞跃,从而产生了《黄帝内经》等不朽著作。这正是古人不泥古的继承,如果古人要泥古的话,我们今天只能用砭石治病了。
创新不能离"宗",那么针灸医学的"宗"又是什么呢? 笔者认为针灸医学的"宗"是经络学说,它是在进行针灸医学创新时万万离不得的"宗",离开了经络学说,从神经、体液或其它什么观点去对针灸医学进行创新,那就不再是针灸医学的创新,而是别的什么东西,也就不再有针灸医学的神奇效果。因此,我们在进行针灸医学的创新时必须深入研究经络学说。 21世纪将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命科学技术将成为新的技术革命中心之一。经络是重要的生命现像,经络学说是中医、针灸的理论核心,作为经络学说的祖国,我们也理应在经络上有所突破,走在世界各国的前面。而要在经络上取得突破,必需要多学科的联合,这也是为什么生物医学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大都是物理学家和化学家的原因。
关于经络,一般认为"经脉是经络脏腑之气在体表的循行路线。"这是不正确的。《灵枢·经脉篇》说:"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 可见经脉是在皮下一定深度的地方的,经脉不在体表。《灵枢·脉度篇》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 络之别者为孙。" 就是说经脉是主干,从经脉上横向支出许多"络"。竹木分枝的地方称为"节" ,所以笔者认为《内经》 中将经脉上横向支出络脉的地方亦形象地称之为"节" 。竹子的节叫做"竹节",那么按照现代的习惯,经脉的"节"也可以叫"经节",这样"节"的意义也就更清楚了。翻译时可译为"Node of JING"。顺便说明一下,经脉一般译为"Meridian" 或 "Channel",可是Meridian是子午线,Channel是管道、沟渠,都不是经络的原意,外国人很难理解,所以笔者建议音译为 JING。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所言节者, 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 ......
山西财经大学 锺新淮
摘要 针灸疗法两千多年来没有什么创新。笔者提出经络口、变阻点、病经口等经络学说的新概念,认为经络是电的信息系统,提出从病经口提取信息辅助诊断,从病经口输入电磁信息以取代金属针刺入皮肤进行治疗,称为"经络口电信息诊疗法"。研制了该疗法的专用仪器──"经络口电信息诊疗仪",大量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实践证明这是针灸疗法成功的创新。对经络医学的发展、经络科学定位的研究等都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 针灸 经络口 变阻点 病经口 经络口电信息诊疗法 经络医学
《黄帝内经》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是我国现存最早、最为系统和完整的医学典籍。经络学说和针刺疗法是《黄帝内经》的主要内容之一。经络学说是中医的理论核心,针刺疗法是经络学说的具体应用,是中华民族治病防病、养生保健的主要方法之一,几千年来为炎黄子孙的繁衍昌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是世界医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经络是重要的生命系统,二十一世纪将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经络学说理应大放异彩!
可是两千多年来,针灸疗法却没有大的创新。金针、银针发展为不锈钢针;为了减少创痛,针做得愈来愈细;还有针上加电的电针疗法等等,但是这些"创新"是不是进步,都还需要商榷。
笔者认为针刺之所以能治病,实质上是针的机械刺激诱发和产生的电信息循经感传,起到通经活络、疏调气血的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电生理的研究表明: 由于细胞膜对钠离子(Na+)和钾离子(K+)等不同离子的通透性不同,膜内外的离子浓度是不一样的, 所以膜内外存在约 -90毫伏的膜电位。当细胞受到激惹时,膜内外的离子就要发生转运,从而产生"动作电位"。所以砭刺、针刺、按摩等对气穴的刺激都会诱发电信息,正是这电信息起到了治疗作用。针做得细些,对患者的创痛是小了,但是刺激量也小了,诱发的电信息也小了,这对治疗作用的影响如何,有待于科学的验证。
从电化学知道,当金属和离子溶液接触时,在界面上要产生"界面电位差",伽伐尼在解剖青蛙时发现当解剖刀与神经接触时,蛙的肌肉出现痉挛,实际上就是这"界面电位差"在作祟。针刺时自然也要产生"界面电位差",这是又一种治疗电信息。界面电位差的大小随金属和离子的种类、离子浓度以及温度等因素而异,所以不锈钢针和金针、银针产生的电位差是不一样的,因而它们的治疗作用也不同。日本用不同的合金做针,锌铜合金做的针叫M针,铜铁合金做的针叫 P针,认为 M针和 P针的补泻作用不一样,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所以不锈钢针取代金针、银针,是否会降低治疗效果,也有待科学的验证。
电针疗法是早在1825年法国医师萨朗第爱 (Sarlandiere)首先使用的,电针疗法较单纯针刺有较好的疗效,这说明电在治疗中的作用。但是笔者认为,电针疗法不可取,因为肌肉是电的良导体,针上加电时大部分电流沿肌肉而不是沿经络传导,针灸的理论根据是经络学说,沿肌肉传导的电流不会有通经活络的作用,而且针刺的各种弊端,如患者的惧针感,针刺造成的感染、交叉感染、折针、弯针、晕针等依然存在,而且折针、弯针、晕针的可能性更大了。所以这不是一种高明的创新。可是文革期间,电针疗法在我国广为流行,称为"6.26疗法",一些单位现在还在使用,而且医疗行政部门还规定,三甲中医院必须要有"电针"。针灸疗法是我们祖先的创造,而它的"创新"却让法国人走在了前面,而我们却把一百七十多年前外国人的并不高明的"创新"奉为至宝,我们这一代炎黄子孙也太有点"不肖"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江泽民)。即使是最优秀的文化,如果没有创新,也是没有生命力的。近百年来,自从西方医学随着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国门以来,中医、针灸的一些遭遇并不都是令人愉快的: 1882年,清王朝命令太医院针灸科永远废止。针灸不仅被洋人污蔑为"医疗上的折磨",而且遭国人的反对,民国期间,教育部曾颁布废止中医法案,只是由于有识之士的反对,最高当局才未批准实施,可对此胡适先生却深感惋惜。在三十年代,骂中医竟成为一种时髦,丁文江给高梦旦的祝寿联竟是这样写的:吃肉/走路/骂中医/人老心不老;喝酒/写字/讲官话/知难行亦难。鲁迅先生也曾骂过中医。 他们都是学贯中西的泰斗,不能简单的认为他们无知,中医应该反思! 六十年代尼克松将针灸带回美国,可同时在美国也出现了反针高潮。针灸疗法这种有人热衷,有人反对;又受到推崇,又遭到贬斥的尴尬处境,原因何在? 笔者认为: 原因很多,主要是我们对针灸继承有余,创新不足。针灸有一个合理的内核,那就是经络学说;又有一个不合时宜的躯壳,那就是针刺。许多国家法律规定不许刺透皮肤,针刺产生的感染和交叉感染,在当今乙肝和艾滋病等通过血液传染的疾病流行的时代,更不易为人们所接受。时代在前进,科技在发展,针灸不能故步自封。为了走向世界,为了走向21世纪,针灸医学必须要创新!
关于继承和创新,我国有一个很好的方针:"继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
继承不能泥古,有人一听说不用针就急得跳起来,其实针仅仅是一种工具,工具是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革新的。生产技术的飞跃往往是工具的革新引发的,纺织机代替纺车,蒸汽机取代水力机械,从而引发了第一次产业革命。金属针取代砭石导致了针灸医学的第一次飞跃,从而产生了《黄帝内经》等不朽著作。这正是古人不泥古的继承,如果古人要泥古的话,我们今天只能用砭石治病了。
创新不能离"宗",那么针灸医学的"宗"又是什么呢? 笔者认为针灸医学的"宗"是经络学说,它是在进行针灸医学创新时万万离不得的"宗",离开了经络学说,从神经、体液或其它什么观点去对针灸医学进行创新,那就不再是针灸医学的创新,而是别的什么东西,也就不再有针灸医学的神奇效果。因此,我们在进行针灸医学的创新时必须深入研究经络学说。 21世纪将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命科学技术将成为新的技术革命中心之一。经络是重要的生命现像,经络学说是中医、针灸的理论核心,作为经络学说的祖国,我们也理应在经络上有所突破,走在世界各国的前面。而要在经络上取得突破,必需要多学科的联合,这也是为什么生物医学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大都是物理学家和化学家的原因。
关于经络,一般认为"经脉是经络脏腑之气在体表的循行路线。"这是不正确的。《灵枢·经脉篇》说:"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 可见经脉是在皮下一定深度的地方的,经脉不在体表。《灵枢·脉度篇》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 络之别者为孙。" 就是说经脉是主干,从经脉上横向支出许多"络"。竹木分枝的地方称为"节" ,所以笔者认为《内经》 中将经脉上横向支出络脉的地方亦形象地称之为"节" 。竹子的节叫做"竹节",那么按照现代的习惯,经脉的"节"也可以叫"经节",这样"节"的意义也就更清楚了。翻译时可译为"Node of JING"。顺便说明一下,经脉一般译为"Meridian" 或 "Channel",可是Meridian是子午线,Channel是管道、沟渠,都不是经络的原意,外国人很难理解,所以笔者建议音译为 JING。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所言节者, 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DOC附件(325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