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药学版 > 药品研究 > 军事医药
编号:10960816
战场应激反应的预防与干预
http://www.100md.com 2005年12月27日 人民军医 作者:胡晓敏 等
     战时,参战官兵可能会出现精神和行为异常,从而影响作战任务的完成。因此,对战场应激反应进行有效的预防和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1 战场应激反应(CSR)的概念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人们尚未认识到战场神经精神损伤是战伤减员的主要原因之一。俄日战争中,俄国精神病专家首次提出了战争神经症的概念。此后,各国开始认识到战争精神医学的重要性。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有学者将战场中发生的应激伤害称为“炮弹休克“(shellshock),形象地说明了枪、炮、地雷等武器形成的震波、高分贝噪声、燃烧等因素对官兵的影响。战场应激反应的概念是建立在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量的神经精神减员的回顾性研究基础之上的。战场应激反应(combat stress sreaction, CSR)特指参战人员在战场环境条件下,对刺激丧失了反应能力的失能性心理障碍,表现为明显的神经精神症候群,甚至留下终身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各国对战场应激反应的认识逐步加深,其症状描述为:夸大的惊骇反应、记忆损害、过多的自发激起、睡眠障碍、战争噩梦、疲倦、呼吸急促、注意力不集中、无目的动作、理解执行命令困难等。还有相当多的战场应激反应并不表现出典型的精神症状,而是以酗酒、物质滥用、违反纪律等行为异常为主要表现。
, http://www.100md.com
    Rache等将战场应激反应分为急性、慢性和创伤后应激障碍。急性战场应激反应的特点是在参加战斗后数小时内突然发生,表现为生理性过度激起,可能发生威胁生命的行为,该行为持续数分钟到数小时,但容易恢复;慢性战场应激反应指长时间(数周、数月、数年)处于应激状态,最后使士兵达到”崩溃点”,其表现具有低活度的生理状态,往往有脱离群体的表现和抑郁症状;PTSD是指个体对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应激事件及情景做出的延迟或延长反应,可导致人体终身的心理生理功能紊乱、内稳态失衡及适应性疾病。创伤后应激障碍是目前应激心理研究的热点。影响战场应激的因素,首先是个体性格特征和心理状态。如对艰苦环境缺乏顽强斗志、敏感胆小者,易发生战场应激反应。但个体对情景的认知和评价也决定其反应程度,如在同一战斗情景中,上过战场的老兵与初次上战场的新兵、受过军训者与未受过军训者、精锐部队与普通部队,前者发生应激反应均较后者少。其次,个体身体虚弱、睡眠不足、疲劳饥饿、营养不良、缺水等均有增加战场应激反应的倾向。第三,对战争的可预报性、社会支持等也是影响应激反应的因素。

, 百拇医药     2 外军战场应激状况回顾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法部队20万士兵中约有1/5发生了应激障碍。在研究的基础上,有学者提出了战争神经症的治疗原则:即“就近、立即”。英法军方发现,如果将战场应激障碍的士兵后送,其中许多会成为慢性精神障碍病人。如果就近迅速处理,则大多数可以恢复,并回到战斗岗位。“就近、立即”的治疗原则非常有效,此后的“立刻、军事社会环境、就近、休息补充、期待归队、简单、各级监督”模式,以及“简短、立刻、中心、期待归队、就近、简单”模式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采用了精神病学筛选措施,发现了不少精神分裂症和脑部缺陷者,并建立了战场应激控制系统,即给作战单元配备精神科医师,就地迅速治疗患有战场应激障碍的士兵,这一措施可使70%的病人重返战斗岗位。美军还在战场后方建有特殊的临时精神病医院,以解决战场医院无法解决的问题。在此处约有55%的病人经2周时间恢复健康,这时再将剩余的病人移送至后方专门的精神病院。

    由于越南战争持续时间长、参战人员心理准备不足、战争条件恶劣等原因,战场应激反应病人逐年增加,且不与战伤人数成正比。至1970年,战场应激反应病人几乎达到了总战伤人数的50%。美军在此期间对战场应激反应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并提出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概念。
, http://www.100md.com
    在海湾战争中,美军已经基本建立起了完善的战场心理健康部门。虽然在1999年1~3月间发生战场应激反应94例,与其他战伤人数之比为1:5,但由于采取了有效的控制手段,90%以上的人员迅速恢复了战斗力并及时归队。归纳其主要做法:在战斗的准备阶段,分派心理健康保健人员至作战旅,对官兵进行有关教育;在战区建立主要分拣点和流动交换点;提供有关预防报告和咨询工作。上述研究表明,战场应激反应所致的战斗减员可高达战争总减员人数的30%以上。在未来战争中,由于战斗更加激烈、战况更加复杂,战场应激反应减员人数还将会大大增加。

    3 战场应激反应的预防和干预

    3.1 提高军队心理筛查水平 Gunderson等调查发现,约17%的神经症病人在入伍前就有症状。Willians调查发现,有抑郁表现的新兵与其他新兵相比,具有更为明显的发病相关因素,包括家族精神病史、家族酗酒史和精神问题史。这些人员在残酷的战争条件下,极易产生适应性障碍而发生战场应激反应。如在新兵入伍时进行严格筛查,发现高危人群并限制入伍,可有效控制战场应激反应的发生率。
, 百拇医药
    3.2 提高机体应激对抗水平 Natick科研中心研究认为,食用含有大量酪氨酸的高蛋白食物可明显提高参战人员对应激状态的耐受力,维生素、微量元素Zn对机体在应激反应的调节作用中也起一定的作用。睡眠剥夺情况下,短效催眠药对机体认知能力、警觉性的保持研究是另一个研究热点,英军在1982年的马尔维纳斯群岛之战中,即应用苯二氮类药物调节士兵睡眠和防治疲劳,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3 心理健康教育 在应激反应中,认知评价起着关键作用,而教育是改变认知的重要途径。有研究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对新兵个性特征有积极影响。培养积极应对方式,并让个体了解到有些情绪反应并不意味着脆弱或无能,掩饰或回避会阻碍个体对社会支持的利用,不利于心理健康。美军5野战规范6“军人战斗应激预防措施”中专门规定,要对官兵进行心理学教育,临战前要特别注意部队的心理准备。

    3.4 心理干预 进行心理干预可减少战场应激反应引起的减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精神减员仅占卫生减员的38%。由于战后加强了心理卫生研究,采取了心理干预,到朝鲜战争期间,精神减员占卫生减员的15%,越南战争降至12%,而经过挑选、受过严格训练的精锐部队几乎没有人发生战场应激反应。

    Deahl提出了为减少应激适应障碍,应采取事前干预、事中干预和事后干预措施的观点。事前干预选择易发生应激适应障碍的个体或群体,进行系统的、有计划的心理训练。研究表明,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想像、生物反馈训练等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免疫功能。通过心理训练,可使正性情绪和积极应对分值显著增加,进而提高官兵的应激耐受力。事中干预指对已发生应激反应的个体提供一系列的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最常用的是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事后干预是对已确定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及其他情况进行治疗。,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