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期刊论文 > 其它各类 > 各类论文6
编号:10855076
某些代谢性肝病的治疗
http://www.100md.com 深圳罗湖医院肝病中心
     ● a1抗胰蛋白酶缺乏(a1AT)性肝病:终末期肝衰竭者,肝移植不仅能治愈本病,且能纠正a1AT缺点。但轻度肝功能异常者,不需肝移植。

    ● 原发性淀粉样变性:如伴严重胆汁淤积,可予脂溶性维生素和去胆胺治疗;严重肝受累者可试用强的松和左旋溶肉瘤素。继发性淀粉样变性的治疗主要取决于基础疾病。

    ● 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治疗主要在于立即停止摄入果糖。对并发急性肝功能不全者应给予交换输血。

    ● 移换酶缺乏半乳糖血症:唯一有效治疗是从饮食中排除半乳糖。

    ● 糖原储积病(GSD):Ⅰ和Ⅱ型的治疗主要为纠正低血糖,常采用高糖饮食,必要时可予全胃肠外营养和门腔分流手术。

    ● 遗传性酪氨酸血症:首选治疗为低苯丙氨酸和低酪氨酸饮食,肝移植可治愈本病。

    a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a1antitrypsin deficiency)

    1963年Laurell和Eriksson首先报告血清中一种主要蛋白酶抑制剂a1抗胰蛋白酶(a1AT)遗传性缺乏,并发现这种缺乏合并成人的早发性肺气肿。1969年Sharp等报告a1AT缺乏合并儿童肝硬化。自此,世界各地相继报告a1AT缺乏与新生儿肝炎的关系。一些报告显示约于15%~30%的结合胆红素升高血症的新生儿存在a1AT缺乏(1,2)。

    a1AT是一种由肝合成的糖蛋白,半衰期很短,仅4~5天。血清中90%抑制胰蛋白酶的能力来自a1AT。它也能抑制糜蛋白酶、胰弹性蛋白酶、皮肤胶原酶、肾素、尿激酶、Hageman因子的辅因子以及多形核白细胞的中性蛋白酶。

    a1AT由存在于一个基因位点上两个独立的等位基因指导合成。现已发现至少26个等位基因,形成所谓Pi(protease inhibitor)系统,指导a1AT各种表现型的合成。这些基因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根据在pH4.9的淀粉胶电泳上迁移率的快慢,按英文字母对a1AT各型进行命名,其中电泳上迁移最快的命名为PiBB(或PiFF),其次为PiMM,再次为PiSS,PiZZ为最慢者。

    人群中约80%~95%为PiMM,血清中水平250~300mg/dl,其他表现型血清a1AT均不同程度地低于该水平。某些异常a1AT表现型与肝病具有相关性(表1),其中PiZZ与肝病关系最为密切。除少数外,a1AT缺乏性肝病一般仅见于Z等位基因个体。

    纯合子PiZZ a1AT缺乏发生率以北欧和斯堪的那维亚最高,约1/1600~1/1800。

    表1 异常的a1AT表现型与肝病关系

    表现型 发生率 血清a1AT 新生儿肝炎 儿童期肝硬化 成人肝病 肝肿瘤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805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