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症状 > H > 蛔虫病
编号:10855718
《伤寒论》寒热并用方药配伍规律刍议
http://www.100md.com 《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 2005年第2期
伤寒论,,伤寒论;,方药配伍;,寒热并用,1寒热夹杂,中虚痞满,半夏泻心汤清热散寒扶中以消痞,2上热下寒,腹中痛而表邪不除,黄连汤清上温下,3寒热格拒,食入即吐,兼见下利,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清上温下,4上热下寒,蛔虫内扰,乌梅丸清上温下、安蛔止痛,5心下热痞
     【摘要】 寒热并用法,是张仲景对方剂学的一大创举,其科学价值极高,值得继承与发扬。立足《伤寒论》半夏泻心汤、黄连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乌梅丸、附子泻心汤、麻黄升麻汤等典型寒热并用方剂,进行病机及方药配伍规律之分析,从中审悟仲景治疗各种寒热杂证,既恪守和解寒热,调和阴阳的治法准则,又运筹帷幄,同中求异地把握各自个证特点,而随证施治的治学典范。

    【关键词】 伤寒论; 方药配伍; 寒热并用

    寒热并用法,是张仲景对各种寒热错杂而设置,其散见于《伤寒论》太阳病变中痞证、上热下寒证,厥阴病寒热错杂证等篇中。涉及的方剂有半夏泻心汤、黄连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乌梅丸、附子泻心汤、麻黄升麻汤等。笔者不揣愚陋,试将各汤证作一病机及用药规律之刍议。

    1 寒热夹杂,中虚痞满,半夏泻心汤清热散寒扶中以消痞

    《伤寒论》149条,用对比法将心下痞满而夹饮的半夏泻心汤证与水热互结所致的大陷胸汤证作了病证与病机方面的鉴别,强调了“心下满而不痛”是半夏泻心汤证特异性指征。《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篇》对此作了更为详细的描述,“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综观两书,仲景仅以“心下痞满、按之柔软而不痛”来概括半夏泻心汤证,似有失之过简。 根据临床实际情况,结合以方测证,本汤证应当同时伴有干呕、肠鸣,下利,苔滑腻或白或黄等见证。朔其病因、病机,大凡源于两途。一为患者胃气素虚,随病势自然演变而来;二为医生误施吐、下,伤正而起。如是最终导致邪热内陷,脾胃升降失司,中虚痞满,寒热错杂的病机格局。由于在胃病性之阴大于阳,占据优势的阴的凝聚性、静性影响了胃气的下降而造成痞满、呕吐。由于在肠病性之阴小于阳,占据优势的阳的温动性增强,促进肠道传化过速,而发生肠鸣、下利等症状。在治法治则上,仲景法度严谨,施半夏泻心汤以辛开苦降,寒温并用,阴阳并调。

    半夏泻心汤,由半夏、黄芩、黄连、人参、甘草、大枣组成。方中重用半夏降逆止吐,配以干姜助半夏温胃和中,二药相伍,增强胃中阳的温动性,且直接降低胃中阴的凝聚性、静性,从而增强开痞散结之力, 由于邪热结于肠中,为引苦寒泄热之品入肠, 配芩、连煎煮而不浸渍,以降低肠中阳的温动性而止下利肠鸣;因其中虚,用参、枣、草养脾胃之正气,促进减弱的阴阳得以平衡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881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