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快讯 > 研究动态
编号:10856784
中医情志致病研究获重要成果--访广州中医药大学徐志伟教授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月5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468期
     精神情志在人的健康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临床上超过1/3患者的健康问题与情志相关。从20世纪90年代初,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将中医情志学说与现代医学有关精神心理应激的理论进行有机地结合,从神经生物学及NIM网络对中医情志致病机理及防治进行了一系列的深入研究,并取得了重要成果。日前,记者就中医情志致病的有关问题,采访了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学科带头人徐志伟教授。

    记者:什么是情志致病?中医在防治情志致病方面有何特点?

    徐志伟:情志是机体在心神的主导和调节下,对客观事物的特殊反映形式,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能满足自己欲望而产生的体验。情志致病是指机体感受的情志刺激过于突然,过于强烈或长期持久,超过了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导致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从而引起疾病的发生。一般包括3种,一是以神志症状为主的疾病,如郁证、脏躁、不寐等;二是以形体症状为主的疾病,类似现代医学中的心身疾病,如哮喘、阳痿、痛经等;三是由于形体病变所致的以神志症状为主的疾病,如绝经前后诸证、产后抑郁症、中风后抑郁症等。
, 百拇医药
    情志学说是中医病因病机理论中极具特色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医在情志致病的防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一直在医疗卫生保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中医情志致病丰富的科学内涵尚未以现代科学的角度加以深刻阐明,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尤为重要。

    记者:"中医情志致病机理及防治的应用基础研究"是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的一个团队研究项目,你们是如何开展研究的?想要达到什么目标?

    徐志伟:此项研究被列为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团队项目,这在广东省有关中医药研究方面还是首次,也说明该项目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我们研究团队分为核心、基础、临床、文献、药学5个小组,针对性强、目标明确地开展了一系列研究。

    在文献研究方面,我们对中医有关情志致病的古、近代文献进行研究,系统整理总结出中医古、近代有关情志致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的学术思想。

    在基础研究方面,我们将中医情志学说与现代医学有关精神心理应激的理论进行有机结合,在不同层次(组织、细胞、分子等)、不同环节(神经、内分泌、免疫)和不同方面(心理应激损伤及其与不同疾病的关系等)不断阐释中医情志致病的机理,为新理论的提出提供科学依据。
, 百拇医药
    在临床研究方面,采用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研究方法,从应激原(情志致病因素)、中间介质和应激反应状态等多因素、多角度分析阐明情志异常(心理应激损伤或心理亚健康)人群的中医证候分布与形成规律,并结合药物干预及生化指标检测,建立情志异常的中医证候客观衡量评价标准,以期制定出高效度的评定工具,在全国推广试用。

    在情志致病防治方面,主要针对心理应激损伤、抑郁症、焦虑症等,利用ADME/Tox实验平台等技术方法,逐步明确中医调肝治法方药的活性与毒性成分及其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和毒理;阐明调肝中药复方的神经药理学作用特点、机理以及药效的物质基础。初步建立优化的统计中药组合库,为调肝中药复方的进一步研发提供科学依据。

    记者:上述研究已经取得了哪些进展和成果?

    徐志伟:我们已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和进展。在理论研究方面,借助于中医方-证-效-脏腑相关理论,从慢性郁怒心理应激反应角度探讨了中医肝主疏泄调畅情志功能的科学内涵,并在国内外首次提出"中医肝主疏泄调畅情志的功能在实现对交感-肾上腺髓质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整体性调节上,还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具体的中枢神经机制,在作用机理上体现出局部与整体有机统一"的新理论。
, http://www.100md.com
    在基础研究方面,成功建立了中医"情志异常、肝失疏泄"的动物模型,然后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海马损伤、免疫调节等方面,多层次、多环节系统探讨了调肝治法方药调控慢性心理应激反应,抗抑郁、焦虑以及提高学习记忆功能的作用机制。

    运用中药化学与药理学密切合作的方法,以神经药理活性评价为导向,进行防治情志致病药物的创新研究,已初步筛选出调肝中药复方的一些有效部位。同时,对复方的活性与毒性成分及其体内过程和毒理进行了初步研究,为今后中医药防治心因性疾病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充分的科学依据,也为调肝中药复方作为一类或二类新药的研发奠定了理论和方法学基础。

    目前,我们在国内外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奖励一等奖和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并被编入2部医学专著和2部21世纪高等中医院校统编教材。先后获得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2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去年又获得了广东省研究团队项目的资助。, 百拇医药( 周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