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陰綱目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月13日
参见附件(365kb)。
濟陰綱目 - 卷之一
第一章, 調經門
第一節, 論經主衝任二脈
良方論曰: 岐伯云: 「女子七歲, 腎氣盛, 齒更髮長, 二七而天癸至, 任脈通, 太衝脈盛, 月事以時下。 」天、謂天真之氣, 癸、謂壬癸之水, 故云: 天癸也。 然衝為血海, 任主胞胎, 二脈流通, 經血漸盈, 應時而下, 常以三旬一見, 以象月盈則虧也。 若遇經行, 最宜謹慎, 否則與產後症相類。 若被驚恐勞役, 則血氣錯亂, 經脈不行, 多致勞瘵等疾。 若逆於頭面肢體之間, 則重痛不寧。 若怒氣傷肝, 則頭暈脅痛嘔血, 瘰歷癰瘍。 若經血內滲, 則竅穴淋歷無已。 凡此六淫外侵, 而變症百出, 犯時微若秋毫, 成患重於山岳, 可不畏哉。
{任脈主任一身之陰血, 太衡屬陽明, 為血之海, 故穀氣盛則血海滿, 而月事以時下, 天真天一也, 天一之氣升而為壬, 降而為癸, 壬陽而癸陰也, 三旬一見者, 為一小會之週天, 此其為也, 然有大會中會之不同, 故又有三月一行, 一年一行之變異, 究其盈虧之義則一也, 甚有數年不行, 而一行即受娠者, 又超於理之外矣, 豈醫藥能為哉。 }
第二節, 論心脾為經血主統
薛立齋曰: 經云: 「飲食人胃, 游溢精氣, 上輸於脾, 脾氣散精, 上歸於捕, 通調水道, 下輸胱, 水精四布, 五經並行。 」東垣先生所謂脾為生化之源, 心統諸經之血, 誠哉是言 心脾平和, 則經候如常。 茍或七情內傷, 六淫外侵, 飲食失節, 起居失宜, 脾胃損, 心火妄動, 則月經不調矣。 大抵血生於脾土, 故云: 脾統血。 凡血病當用苦甘之藥, 以助陽氣而生陰血也。 {脾氣化液而生血, 即水入于經, 其血乃生之意, 此榮出中焦也, 故曰: 生化之源, 心統血者, 脾氣化液入心, 而變見為血也, 故雖心之所主, 亦藉脾氣化生, 故不可不知。 }
第三節, 論脾胃生血
薜立齋曰: 血者水榖之精氣也, 和調五臟, 灑陳六腑, 在男子則化為精, 在婦人則上為乳汁下為月水, 故雖心主血, 亦皆統攝於脾, 補脾和胃, 血自生矣。 凡經行之際, 禁用苦寒辛散之樂, 飲食亦然。
{知水穀之精氣, 是生血之本, 則知脾胃是生血之源, 故脾胃不健, 而血不生者, 不可專主四物矣。 }
第四節, 論經不調由風邪客於胞中
陳氏曰: 婦人月水不調, 由風邪乘虛客於胞中, 而傷衝任二脈, 損手太陽少陰之經。 蓋衝任之脈, 皆起於胞中;為經絡之海, 與手太陽小腸, 手少陰心經為表裏, 上為乳汁, 下為月水。 然月水乃經絡之餘, 茍能調攝得宜, 則經應以時矣。
{千金云: 婦人經行如廁, 亦有為風所容者, 可不知謹與。 } {經云: 二陽之病發心脾, 男子少精女子不月, 此則又兼小腸而言, 然小腸不過與心為合, 豈可混解, 故當以素問為是。 }
第五節, 論三月一來為居經
脈經云: 師日脈微, 血氣俱虛, 年少者亡血也。 乳子下利為可, 否者, 此為居經, 三月一來曰: 寸囗脈微而澀, 微則衛氣不足, 澀則血氣無餘。 衛不足, 其息短, 其形躁。 血不足, 其形逆。 榮衛俱虛, 言語謬誤。 {此言脈微氣血兩虛之居經, 此言寸脈微濇及胃脈浮濇陽不生陰之居經。 } 趺陽脈浮而澀, 澀則衛氣虛, 虛則短氣, 咽燥而囗苦, 胃氣澀, 則矢液。 少陰脈微而遲, 微則無精, 遲則陰中寒, 濇則血不來, 此為居經, 三月一來。 問曰: 婦人妊娠三月, 師脈之, 言此婦人非軀。 今月經當下, 其脈何類, 何以別之?, 師曰: : 寸囗脈衛浮而大, 榮反而弱。 浮大則氣強, 反弱則少血。 孤陽獨呼, 陰不能吸, 二氣不停, 衛降榮竭。 陰為積寒, 陽為聚熱, 陽盛不潤, 經絡不足, 陰虛陽往{一作實}, 故令少血, 時發洒淅, 咽燥汗出, 或溲稠數, 多唾涎沫, 此令重虛, 津液漏泄, 故知非軀。 畜煩滿血, 月稟一經。 三月一來, 陰盛則瀉, 名曰: 居經。
{謂右脈浮大, 左脈反弱也。 } {蓋女子尺脈宜盛, 今反見弱, 是榮不足于下也, 寸口衛脈浮大者, 衛氣盛于上也, 經曰: 至陽盛地氣不足, 故曰: 反也, 舉寸以該尺耳, 此言陽脈浮大陰脈反弱之居經。 }
第六節, 論師尼寡婦異乎妻妾之治
羅謙甫曰: 宋褚澄療師尼寡婦, 別製方者, 蓋有謂也。 此二種寡居, 燭陰無陽, 慾心萌而多不遂, 是以陰陽交爭, 乍寒乍熱, 全類溫瘧, 久則為勞。 嘗讀史記倉公傳, 載濟北王侍人韓女, 病腰背寒熱, 眾醫皆以為寒熱病。 倉公曰: 病得之欲男子不得也。 何以知, 診其脈, 肝脈弦出寸口, 是以知之。 蓋男子以精為主, 婦人以血為主。 男子精盛以思室, 女人血盛以懷胎也。 夫盰攝血者也, 是厥陰盰脈弦出寸囗, 上魚際, 則陰盛可知, 故知褚氏之言, 信有謂矣。
{此專主肝經而言, 以相火寄於肝也, 男女之慾皆從此出, 觀天地之氣始于春, 則知字欲之義必由於肝也, 鳥獸孳尾亦然, 故治此者當以柴胡湯為法。 }
第七節, 論調經當抑氣
濟生方論曰: 內經云: 百病皆生於氣。 經有所謂七氣, 有所謂九氣。 喜怒憂思悲恐驚者, 七氣也。 七情之外, 益之以寒熱二證, 而為九氣也。 {其抑氣治法須隨證採後方治之, 故此不備列。 } 氣之為病, 男子婦人皆有之, 惟婦人血氣為患尤甚。 蓋人身血隨氣行, 氣一壅滯, 則血與氣併, 或月事不調, 心腹作痛: 或月事將行, 預先作痛: 或月事己行, 淋漓不斷, 心腹作痛: 或遵腰脅, 或引背膂, 上下攻刺, 吐逆不食, 甚則手足搐搦, 狀類驚癇, 或作寒熱; 或為癥瘕, 肌肉消瘦, 非特不能受孕, 久而不治, 轉而為瘵疾者多矣。
第八節, 論調經先去病
李氏曰: 月水循環, 纖, 不作而有子。 若兼潮熱腹痛, 重則加之咳嗽, 汗嘔, 或潟, 有潮汗, 則血愈消耗。 有咳嘔則氣往上行, 瀉則津偏於後, 痛則積結於中, 是以必先去病, 而後可以滋血調經。 就中潮熱疼痛, 尤為婦女常病。 蓋血滯積入骨髓, 便為骨蒸。 血滯積瘀於中, 與日生新血相搏, 則為疼痛, 血枯不能滋養百骸, 則蒸熱於外。 血枯胞絡火盛, 或挾痰氣食積, 寒冷外邪, 則為疼痛。
第九節, 論調經大法
方氏曰: 婦人經病, 有月侯不調者, 有月候不通者。 然不調不通之中, 有兼疼痛者, 有兼發熱者, 此分而為四也。 {析理無餘, 論症極確醫能悉此, 何患不良, 以類字推之, 則所該者廣, 幸毋執也, 而為先為佐, 尤所當知。 } 然四者若細推之。 不調之中, 有, 前者, 有退後者; 則, 前為熱, 退後為虛也。 不通之中, 有血滯者, 有血枯者; 則血滯宜破, 血枯宜補也。 疼痛之中, 有常時作痛者, 有經前經後作痛者; 則常時與經前為血積, 經後為血虛也。 發熱之中, 有常時發熱者, 有經行發熱者; 則常時為血虛有積, 經行為血虛有熱也, 此又分而為八焉。 大抵婦人經病, 內因憂思忿怒, 外因飲冷形寒。 蓋人之氣血周流, 忽因憂思忿怒所觸, 則鬱結不行 ......
濟陰綱目 - 卷之一
第一章, 調經門
第一節, 論經主衝任二脈
良方論曰: 岐伯云: 「女子七歲, 腎氣盛, 齒更髮長, 二七而天癸至, 任脈通, 太衝脈盛, 月事以時下。 」天、謂天真之氣, 癸、謂壬癸之水, 故云: 天癸也。 然衝為血海, 任主胞胎, 二脈流通, 經血漸盈, 應時而下, 常以三旬一見, 以象月盈則虧也。 若遇經行, 最宜謹慎, 否則與產後症相類。 若被驚恐勞役, 則血氣錯亂, 經脈不行, 多致勞瘵等疾。 若逆於頭面肢體之間, 則重痛不寧。 若怒氣傷肝, 則頭暈脅痛嘔血, 瘰歷癰瘍。 若經血內滲, 則竅穴淋歷無已。 凡此六淫外侵, 而變症百出, 犯時微若秋毫, 成患重於山岳, 可不畏哉。
{任脈主任一身之陰血, 太衡屬陽明, 為血之海, 故穀氣盛則血海滿, 而月事以時下, 天真天一也, 天一之氣升而為壬, 降而為癸, 壬陽而癸陰也, 三旬一見者, 為一小會之週天, 此其為也, 然有大會中會之不同, 故又有三月一行, 一年一行之變異, 究其盈虧之義則一也, 甚有數年不行, 而一行即受娠者, 又超於理之外矣, 豈醫藥能為哉。 }
第二節, 論心脾為經血主統
薛立齋曰: 經云: 「飲食人胃, 游溢精氣, 上輸於脾, 脾氣散精, 上歸於捕, 通調水道, 下輸胱, 水精四布, 五經並行。 」東垣先生所謂脾為生化之源, 心統諸經之血, 誠哉是言 心脾平和, 則經候如常。 茍或七情內傷, 六淫外侵, 飲食失節, 起居失宜, 脾胃損, 心火妄動, 則月經不調矣。 大抵血生於脾土, 故云: 脾統血。 凡血病當用苦甘之藥, 以助陽氣而生陰血也。 {脾氣化液而生血, 即水入于經, 其血乃生之意, 此榮出中焦也, 故曰: 生化之源, 心統血者, 脾氣化液入心, 而變見為血也, 故雖心之所主, 亦藉脾氣化生, 故不可不知。 }
第三節, 論脾胃生血
薜立齋曰: 血者水榖之精氣也, 和調五臟, 灑陳六腑, 在男子則化為精, 在婦人則上為乳汁下為月水, 故雖心主血, 亦皆統攝於脾, 補脾和胃, 血自生矣。 凡經行之際, 禁用苦寒辛散之樂, 飲食亦然。
{知水穀之精氣, 是生血之本, 則知脾胃是生血之源, 故脾胃不健, 而血不生者, 不可專主四物矣。 }
第四節, 論經不調由風邪客於胞中
陳氏曰: 婦人月水不調, 由風邪乘虛客於胞中, 而傷衝任二脈, 損手太陽少陰之經。 蓋衝任之脈, 皆起於胞中;為經絡之海, 與手太陽小腸, 手少陰心經為表裏, 上為乳汁, 下為月水。 然月水乃經絡之餘, 茍能調攝得宜, 則經應以時矣。
{千金云: 婦人經行如廁, 亦有為風所容者, 可不知謹與。 } {經云: 二陽之病發心脾, 男子少精女子不月, 此則又兼小腸而言, 然小腸不過與心為合, 豈可混解, 故當以素問為是。 }
第五節, 論三月一來為居經
脈經云: 師日脈微, 血氣俱虛, 年少者亡血也。 乳子下利為可, 否者, 此為居經, 三月一來曰: 寸囗脈微而澀, 微則衛氣不足, 澀則血氣無餘。 衛不足, 其息短, 其形躁。 血不足, 其形逆。 榮衛俱虛, 言語謬誤。 {此言脈微氣血兩虛之居經, 此言寸脈微濇及胃脈浮濇陽不生陰之居經。 } 趺陽脈浮而澀, 澀則衛氣虛, 虛則短氣, 咽燥而囗苦, 胃氣澀, 則矢液。 少陰脈微而遲, 微則無精, 遲則陰中寒, 濇則血不來, 此為居經, 三月一來。 問曰: 婦人妊娠三月, 師脈之, 言此婦人非軀。 今月經當下, 其脈何類, 何以別之?, 師曰: : 寸囗脈衛浮而大, 榮反而弱。 浮大則氣強, 反弱則少血。 孤陽獨呼, 陰不能吸, 二氣不停, 衛降榮竭。 陰為積寒, 陽為聚熱, 陽盛不潤, 經絡不足, 陰虛陽往{一作實}, 故令少血, 時發洒淅, 咽燥汗出, 或溲稠數, 多唾涎沫, 此令重虛, 津液漏泄, 故知非軀。 畜煩滿血, 月稟一經。 三月一來, 陰盛則瀉, 名曰: 居經。
{謂右脈浮大, 左脈反弱也。 } {蓋女子尺脈宜盛, 今反見弱, 是榮不足于下也, 寸口衛脈浮大者, 衛氣盛于上也, 經曰: 至陽盛地氣不足, 故曰: 反也, 舉寸以該尺耳, 此言陽脈浮大陰脈反弱之居經。 }
第六節, 論師尼寡婦異乎妻妾之治
羅謙甫曰: 宋褚澄療師尼寡婦, 別製方者, 蓋有謂也。 此二種寡居, 燭陰無陽, 慾心萌而多不遂, 是以陰陽交爭, 乍寒乍熱, 全類溫瘧, 久則為勞。 嘗讀史記倉公傳, 載濟北王侍人韓女, 病腰背寒熱, 眾醫皆以為寒熱病。 倉公曰: 病得之欲男子不得也。 何以知, 診其脈, 肝脈弦出寸口, 是以知之。 蓋男子以精為主, 婦人以血為主。 男子精盛以思室, 女人血盛以懷胎也。 夫盰攝血者也, 是厥陰盰脈弦出寸囗, 上魚際, 則陰盛可知, 故知褚氏之言, 信有謂矣。
{此專主肝經而言, 以相火寄於肝也, 男女之慾皆從此出, 觀天地之氣始于春, 則知字欲之義必由於肝也, 鳥獸孳尾亦然, 故治此者當以柴胡湯為法。 }
第七節, 論調經當抑氣
濟生方論曰: 內經云: 百病皆生於氣。 經有所謂七氣, 有所謂九氣。 喜怒憂思悲恐驚者, 七氣也。 七情之外, 益之以寒熱二證, 而為九氣也。 {其抑氣治法須隨證採後方治之, 故此不備列。 } 氣之為病, 男子婦人皆有之, 惟婦人血氣為患尤甚。 蓋人身血隨氣行, 氣一壅滯, 則血與氣併, 或月事不調, 心腹作痛: 或月事將行, 預先作痛: 或月事己行, 淋漓不斷, 心腹作痛: 或遵腰脅, 或引背膂, 上下攻刺, 吐逆不食, 甚則手足搐搦, 狀類驚癇, 或作寒熱; 或為癥瘕, 肌肉消瘦, 非特不能受孕, 久而不治, 轉而為瘵疾者多矣。
第八節, 論調經先去病
李氏曰: 月水循環, 纖, 不作而有子。 若兼潮熱腹痛, 重則加之咳嗽, 汗嘔, 或潟, 有潮汗, 則血愈消耗。 有咳嘔則氣往上行, 瀉則津偏於後, 痛則積結於中, 是以必先去病, 而後可以滋血調經。 就中潮熱疼痛, 尤為婦女常病。 蓋血滯積入骨髓, 便為骨蒸。 血滯積瘀於中, 與日生新血相搏, 則為疼痛, 血枯不能滋養百骸, 則蒸熱於外。 血枯胞絡火盛, 或挾痰氣食積, 寒冷外邪, 則為疼痛。
第九節, 論調經大法
方氏曰: 婦人經病, 有月侯不調者, 有月候不通者。 然不調不通之中, 有兼疼痛者, 有兼發熱者, 此分而為四也。 {析理無餘, 論症極確醫能悉此, 何患不良, 以類字推之, 則所該者廣, 幸毋執也, 而為先為佐, 尤所當知。 } 然四者若細推之。 不調之中, 有, 前者, 有退後者; 則, 前為熱, 退後為虛也。 不通之中, 有血滯者, 有血枯者; 則血滯宜破, 血枯宜補也。 疼痛之中, 有常時作痛者, 有經前經後作痛者; 則常時與經前為血積, 經後為血虛也。 發熱之中, 有常時發熱者, 有經行發熱者; 則常時為血虛有積, 經行為血虛有熱也, 此又分而為八焉。 大抵婦人經病, 內因憂思忿怒, 外因飲冷形寒。 蓋人之氣血周流, 忽因憂思忿怒所觸, 則鬱結不行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TXT附件(365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