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期刊论文 > 中国医学 > 学术稿件
编号:10861042
也谈“主体性抗病反应”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月13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473期
     曾阅本报《百年回味章次公》一文,其中陆广莘教授谈到:“徐(衡之)先生主张……把伤寒温病的寒邪病因概念,正确地理解为主体性抗病反应,则外感病的抗病反应传变快,内伤病的慢性过程,犹如电影里的慢镜头。如果从机体抗病反应及其调节的层面看待辨证论治,则在疾病对抗医学(此处指西医学)诊疗思想面前,就能做到‘心知其意而不为所囿’的境界”。于我尤其心有戚戚焉。“从机体抗病反应及其调节的层面”看待中医理论,先生可谓是真正把握住中医的根本了。

    主体性抗病反应,这个说法还有多种名称,如自愈力、抵抗力等,若换成比较学术的称呼,西医就叫做免疫,中医则称卫气(或正气)。但中西医是从不同的方面、用不同的方法描述的,同一东西,用放大镜和不用放大镜看的效果虽然不一样,但一般不会弄错。可对复杂的东西,人却常犯常识性错误。西医看到细胞和分子的样子(零散的),但却忽视整体的样子;中医看到整体的样子,却不知道是什么构成的,只能名之曰“气”;临床医生首先接触的是整体,细胞和分子只能通过检查来间接地认识。

, http://www.100md.com     我们平常查血常规,所见白细胞、血小板、淋巴和中性、嗜酸和嗜碱等,西医们看到的变化,所想往往是什么感染、炎症,设法找出致病菌、或者做培养,然后以抗生素对抗、杀灭病菌,这就是陆老说的对抗医学。对机体的免疫状态较少顾及,药物对机体的不良反应也往往是概率性的。其实白细胞、血小板等等这些成分正是机体抗病反应的“主力军”,血常规检查直接反映的恰恰是“主体抗病性反应”状态的变化,什么病毒、细菌等,正是西医过分重视细菌、病毒的对抗医学的误区了。

    中医则更多地看重机体的自主性抗病反应,重视免疫状态的变化,予以适当地调节。《内经》说:“卫气为百病母”,认为防御免疫的紊乱是导致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陆渊雷先生也说过“用药治病,非药力能敌病,助正气以敌病也。良医察病体而知正气之欲恶,从而助以药力”,“证候之成,约有三途:一为正气抗病现象,二为菌毒直接造成,三为其它证候的结果。药治标准,首重抗病现象,视证候而揣知抵抗力之趋势,当扶助者扶助之,当矫正者矫正之”。首重抗病现象而不是病原,这是中西医学之间一个很大的不同点,所以人们常常说西医杀菌,中医调整人自己的抗病能力,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
, 百拇医药
    中医虽然从机体的自主抗病反应方面认识和治疗疾病,但其理论又是古朴的,还没能和现代的科学技术很好地结合,制约了自身的发展。现在我们认识的白细胞、血小板少、淋巴和中性等等,其实都是通过显微镜看到的免疫——“主体抗病性反应”细胞的样子。还有补体、抗体等,是通过特殊的方法“看到”的免疫——“主体抗病性反应”分子的样子。如此一来,临床上倒有许多检查是反映免疫——也就是卫的变化。还有像血糖、蛋白质、血脂和电解质等,主要反映的是营的变化,反映了机体自主调节抗病过程中营养代谢的变化规律。如果我们不从西医找细菌、病毒的对抗医学的视角出发,而是从主体性抗病反应的层面看待这些化验检查(这也就是徐先生所说的“心知其意而不为所囿”的境界了),寻找这些微观变化和中医辨证论治宏观表现之间的相互联系,就可以把这些化验检查引入中医的辨证论治体系,使中医和现代科学技术结合前进一步。

    要真正把中医的理论和现代化验检查完美地结合起来,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在研究中要注意切忌以西医僵化的固定的观点来看待这些检查数据,对这些化验结果的分析要有整体的和动态的观点,要理解这些数据不过是机体自主抗病反应的整体的生命运动过程的不同侧面的一个剪影,这些枯燥的简单数据底下所隐藏的却是营、卫各自内部和营、卫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

    曾有网友说发展中医理论务必忘象而存意,徐、陆先生可以说是不拘于象者了。前辈高风,令人景仰。去者已逝,来者可追,愿以此文聊表我的怀念和希冀。, http://www.100md.com(□ 周东浩 临沂市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