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187812
我的关心如何放在你手心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月16日 《医药经济报》 2006年第7期(总第2260期 2006.01.16)
     小方医生心里的小“疙瘩”

    上星期,某卫生院内科值班医生小方遇到了这样一件事情:一位老大爷来到门诊看病,小方诊断为“支气管扩张”,并开了几种药让老大爷去划价,但是老爷子一会儿又折回来对他说:“医生,我实在是没有办法,身上就带了10块钱,还差35块钱,能不能帮我和收费的同志说一声,我过几天一定把钱还上。”

    小方工作一年多了,还是第一次遇见这种情况,看着老大爷痛苦而谦卑的表情,他心里十分难受,向收费处说能有什么用呢,不就是35块钱吗,自己帮老大爷垫上不就得了。小方略加思忖,自己从荷包里掏了35块钱给老大爷。这几天,老大爷还没有来还钱,他心里有些不是滋味,其实自己并不是在乎这几个钱,只是以后再遇见这样的情况,他是借还是不借呢?

    作为在基层工作的医生,自己的薪水也不高,尤其是像小方这样刚工作不久的医生;可是作为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在用妙手解除病人病痛的同时,也不可能对病人的实际困难视而不见。当病人向你借钱,究竟该怎么办呢?
, 百拇医药
    【能借则借派】

    只要不是骗子,就借

    代表人物:张朝辉(安徽省阜南县焦陂镇卫生院)

    在我们这里,病人是绝对不会向医生借钱的,别说是35元钱,就是一两元钱,病人也不会向医生开口的。这可能和我们这里的风俗有关,我们这里做一些“不吉利”的事情一般不会赊欠,比如买药看病、办理丧事等。如果经济确实有困难,人们宁愿先向亲戚朋友借钱,也不会向商家赊欠。民风比较淳朴,这种事情发生的几率很小。

    当然,如果在我上班时间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只要他能说出来是哪个村子的,能找得着的,确定不是骗子,在我的能力范围内,我当然愿意救别人于“水深火热”之中,不能因为这几十块钱让别人说我不仁不义啊。

    【谨慎行事派】

, 百拇医药     借过,但是今后会特别小心

    代表人物:何昭燕(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新塘卫生院)

    我们这里经济比较发达,所以外来人员较多,人数是本地居民的2倍。但经济发达并不代表每个人都有钱。借钱的事情我遇见过,而人员构成复杂,遇见骗子的几率也就更大。

    我是儿科医生,一天,一个年轻妇女抱着约摸五六个月大的婴儿来看病,孩子病得不轻,额头很烫,面色紫红,小拳头攥得紧紧地,呼吸音也相当粗糙。我就责怪这个年轻的妈妈怎么现在才把孩子抱来,她说身上没有钱,一开始在个体诊所买了几片药,捻碎后给孩子喂了下去,但还是不见好,才来到医院看。我说孩子要打吊针,不然这样烧下去会得肺炎的。划价后,她拐回来问我能否换便宜的药,这些药太贵了,她身上没有这么多钱。我说这些已经是很便宜的药了,也都是必要的,一个也不能省啊。她为难地看着我,眼泪汪汪地。我同样也是做妈妈的人,看着自己的孩子生病而无能为力,那是什么心情呢?我从抽屉里拿出100元钱递给她说:“赶紧去把钱交了,别耽误孩子的病!”她千恩万谢的样子让我很不是滋味,都说医者父母心,那时候自己才深切地感受到。她承诺孩子出院以后就回来还我的100元钱。
, 百拇医药
    遗憾的是,后来这个妇女没有来还我的钱。虽然有点受骗的感觉,但是我心里还是很安慰,因为毕竟这些钱救了一个孩子的命,不还又有什么关系呢?话虽如此,我还是提醒同行,遇见这样的事情还是要谨慎对待。我们基层医生也不是高收入阶层,如果大家都借钱不还,我们也承受不了。

    【慷慨解囊派】

    一般都会借,大家是街坊邻居

    代表人物:曹明(江苏省苏州市十全街社区卫生服务站)

    这种情况在我们服务站是比较常见的,别说借35元,就是借350元这样的数目也发生过。我们服务的片区约有3万居民,而且都是常住人口。俗话说“一分钱难倒英雄汉”,谁都有困难的时候,没有钱也要看病,不然以后谁还找你啊。经常来看病的都是老年人或慢性病患者,他们的经济确实存在很大的困难,有的老年人,子女几个月才来看他(她)一次,我比他们的子女更熟悉老人家的身体情况,谁的身体哪里不舒服,我心里一本账清楚得很。
, 百拇医药
    有一个肉联厂的退休工人,子女都在外地上班(儿子在南京,女儿在宿迁),两个小孩很孝顺,隔一段时间就会接老人去住几天,但是老人很执拗,就喜欢住在自己苏州的这几间房子里,平时孩子们工作忙,只好几个月来看他一次。老人家平时看病吃药都是在我这里,没事也喜欢来服务站和我聊天。有意思的是,他儿子的手机号码他都不知道,而我的手机号码他却记得很清楚,他儿子回来看他的时候,除了还老人平时欠我的医药费,还会请我吃顿饭。人都是感情动物,要是这样的邻居和你借钱,你能不答应吗?我们服务站不仅有居民的健康档案,还有账本。谁在什么时候得了什么病、买了什么药、欠了多少钱,我每次都记得很清楚,根本不用害怕受骗,也不用担心赖账,因为这都是良心钱啊。

    【原则至上派】

    当然可以借,但要看是什么情况

    代表人物:许琳(四川省甘孜州康定县河东门诊)

    “救急不救穷”,医生个人的腰包能掏出救济他人的钱实在不多,遇见这样的情况只能区分对待。作为一名医生,我觉得不仅在专业上应该有所长,在处理医患关系上也应该有自己的原则和方式。
, 百拇医药
    我以前是和父亲学医,后来自己在村子里单独行医,那时候左邻右舍欠药费的事情很常见,但好在到年底大家都会还给我。说实话,我的经济情况邻居们谁不清楚呢?也有一些人不自觉,很多年都不还给我,但为了几块钱和乡亲们翻脸,自己心里也很别扭。

    我是这样想的,如果是危及到生命安全的紧急情况,别说几十元钱,就是几百元也要掏啊。如果病人活过来了,家属会感激你一辈子,如果生命不能挽救,他的家人也会还钱的;如果连个家属都没有,也就认命吧,全当自己积德了,不是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吗?

    【坚决说“不”派】

    能不借就不借,医院不是慈善机构

    代表人物:刘涛(安徽省阜阳市王店镇卫生院)

    卫生院的医务人员收入其实很低,就拿我来说,我们卫生院在华北平原一个很普通的小镇上,经济收入在全国来说应该算是中等,但是我一个月才1000元多一点的工资,刚工作的医生才几百块钱,即使是院长,工资也不到2000元。

    如果遇见这样的事情,在我们这里,指望医生护士来帮助是不太现实的事情。谁也不愿意随便借钱给别人,尤其是陌生人。遇见不是很着急,但是必须住院的病人,我想可以赊欠给他药费,把家庭住址留下来,通过行政村的领导签字,可以减免一定的费用。不能由医生个人来逞英雄,这不是解决问题的途径。我认为国家应该为没有钱看病的人埋单,而不是医生或者医院来发慈悲。这对医生的稳定和开展工作也是不利的。但遇到需要急救的患者,没有钱我们也要抢救,这也是人道主义的原则。

    医药经济报2006年 第三终端周刊第3期, 百拇医药(刘景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