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187784
浮躁的心,在这里渐渐平静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月16日 《医药经济报》 2006年第7期(总第2260期 2006.01.16)
     2003年,我从青岛卫生学校康复医学班毕业,虽然现在已经工作两年了,其实我年龄并不大,刚上班那年才20岁。

    小时侯,在电视里看见医生“全副武装”地拿着手术刀在无影灯下,十分风光,因此我最初的理想就是成为一名外科医生。现在,我虽然从事的是康复工作,但是我已经感觉很满足了。我知道,这个工作来之不易,也比较适合我。为什么这么说呢?从大的环境来说,康复医学在国内的起步很晚,而且最初是以培训的形式,在个别医学院校开展对在职临床医生的再教育,逐渐地,开始着重培养大专、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人才,而对中专层次的培养一直是被忽略的。直到最近几年,青岛和个别城市的卫生学校开设了康复医学专业,说明国内康复医学的教育已经逐渐被有识之士重视,这样的发展趋势让我隐约感觉到这个专业将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从小的角度说,一般的医院还没有真正重视康复科,而康复科发展较好的医院对学历要求也很高,对中专学历是不屑一顾的,因此想进大医院对于我简直是一种奢望。到社区医院级别的医院上班,对我和像我一样的卫校毕业生来说,是历史的一种选择,也是市场竞争的结果。

    虽然我工作的单位是广州一个小有名气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也是市政府的重点扶持对象,但是康复这一块的起步也相当晚。刚运行的康复科在这个小医院的顶楼,没有宽敞的治疗室,治疗设备也只有必要的那几样,人手更是紧张。但是院长的劲头很高,他为我们讲解社区康复工作的特点和将要面临的市场。虽然这样的工作环境让刚走出校门的我有些怅然,但还是可以接受,因为这和我的专业很对口,不用怎么培训就能直接上手。刚工作的时候,工资是很低的,心情不是很好,每天看各个报纸上的医院招聘启事想着跳槽的事情,失望的是几乎没有一家医院要康复医生。有一天,科主任让我接管一个家庭病床,这个家庭病人是偏瘫半年多的年轻人,我的职责就是每天上门为其做康复训练,提高其活动能力、预防并发症的出现。每次到病人家里,他的家人都客气得不得了,而且他们从来没有说过一句抱怨和泄气的话,总是想方设法鼓舞病人,这样的气氛让我很感动。

    虽然没有大医院医生所谓的风光,病人也不怎么多,但是这让我有更多的时间与他们交流,这种彻底的交流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这也让我感觉生活很充实。没有病人的时候就看书充电,考证书读大专。此间去过一次香港,参观那里的社区康复工作,人家那水平是我们今后几年内都赶不上的。如果有机会,能到香港进修一段时间还是不错的,我想我会有这个机会的。

    医药经济报2006年 第三终端周刊第3期, 百拇医药(新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