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188044
自身造血与体外输血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月23日 《医药经济报》 2006年第10期(总第2263期 2006.01.23)
     记者观点

    技术资源的缺乏可谓是乡镇卫生院发展的软肋,技术队伍的不稳定使原本就先天不足的卫生院失去了自身的造血功能。而对于那些“走出去”的专业骨干来说,离开的原因更多地是想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就像一些大医院的医生也会因为这样的因素而选择到更好的医院进修或求职一样。医学是一门挑战性很强的学科,让进取心强的医生在低水平的环境中重复日常的诊疗工作,而这些工作对其业务素质的提高又没有明显的帮助,医生难免心生倦意而变得去意彷徨。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对“走出去”的业务骨干理应给予理解,而不仅仅是道德上的谴责。

    采访中,笔者发现一些卫生院在留住人才方面的做法比较多地是提出一个“利”字,有院长毫不隐讳地告诉记者,卫生院的业务骨干一般都是中层领导,全面负责其所在科室的工作,卫生院会根据其科室的经济收入给予中层领导相应的奖励,言语中透出一种自豪。在更多的院长看来,卫生院首先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其次才是一个技术的共同体。

    真正积极进取的业务骨干是否会钟情于这样的工作环境呢?

    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大多数卫生院的人事管理权还掌握在当地卫生局、劳动部门甚至是市(县)委组织部手中,卫生院内部还存在着正式工与临时工的区别,院长们对这种无力改变的现象感触良多,普遍认为这种管理制度束缚了卫生院的发展;而一些地方政府在卫生院人才管理方面也做出了努力,比如牵线搭桥、为大医院对卫生院进行对口扶持大开方便之门,诸如此类的“体外输血”让人感动。但这些规定只要求待晋升的医生有乡镇卫生院的工作经历,而不做进一步的具体要求,这样的规定会不会流于形式?这是一个疑问。医生到乡镇卫生院究竟做了哪些工作,是否有效地带动了卫生院的技术,其在卫生院工作的态度和质量有没有操作性强的考核标准?大医院的对口援助本质上是一种公益行为,而不是通过制度能够巩固下来的义务行为,这种行为因此不必向当地政府或主管部门做出任何承诺,当地卫生院对先进技术是否有相应的衔接能力?这些问题都是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的。

    笔者认为,单纯以利益为纽带,或强制性留住某个骨干,对人才发展并无裨益,也不利于卫生院技术水平的提高。解决不发达地方卫生院的人才问题,必须处理好“体内造血”与“体外输血”的关系,正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相关的规定应该保证卫生院的技术资源保持良好的平衡,而不因个别人才的流失一筹莫展,关键是如何结合当地的医疗市场,营造一个能够施展专业技术的平台。(刘景峰)

    医药经济报2006年 第三终端周刊第4期, http://www.100md.com